祖師心印—悟因法師說禪(二):心悟轉《法華》的法達禪師
因緣唯一大事,一大事即佛知見



法達聽了偈頌以後,心中頓生慚愧,便對惠能大師說:「我是誦讀了《法華經》,但是不懂其義理。所以,從今以後,我要打開自己的身心,謙虛而恭敬地對待一切。惟願大師慈悲,為我解說經義。」
 
惠能大師聽後便問:「你念誦《法華經》,知道它是以什麼作為宗旨呢?」
 
法達禪師就說:「我從小就出家,天性愚鈍,從來就只知道一字不漏地依照經文念誦,哪裡知道什麼宗旨呢?」
 
惠能大師說:「我不認得字,你念一遍給我聽,我來為你解說。」這是因為惠能大師本不識字,所以,當有人來請問佛法時,他都會說以上的話!
 
法達並未多言,立刻就大聲誦出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共有七卷廿八品,當他念到第二品〈方便品〉,惠能大師就請他停止念誦,並說:
 
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,縱說多種譬喻,亦無越於此。何者?因緣
唯一大事,一大事即佛知見也。
 
這段話是說:《法華經》原來是以「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世」作為宗旨,縱使經文中列舉了許多種譬喻,也未超出此範圍,為什麼呢?因為這因緣只是一件大事,所謂的這一件大事,就是示現佛的知見。
 
《法華經》中有很多的譬喻,這部經典的名稱就以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來譬喻佛法的清淨莊嚴,其他的譬喻還有「火宅喻」、「窮子喻」、「藥草喻」、「化城喻」等等,來說明眾生本具佛性卻不自知,佛以方便說法而度眾生的甚深義理。所以,惠能大師的意思是說:《法華經》中佛說了很多譬喻,所有的譬喻無非為了一件大事,這件大事就是示現(指點、掀開)佛的知見。
 
「佛的知見」是指佛如何看待問題,佛的見解是什麼。佛的所知、所見是什麼?跟我們有何關係?我們跟佛同樣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也能見、聞、嗅、嘗、覺、知,這些都構成了「知見」。但是我們所見的、所想的,跟佛的知見、佛的見解差距在哪裡?
 
為什麼佛陀能獲得解脫,而我們則一輩子受苦?這就是因為佛陀的知見與我們的知見不同,他能了知、照見諸法的實相,他是透過智慧來看待世間,他以一大事因緣來到世間,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看待世間現象的無常、苦、空,而且如何從中獲得解脫。但是,現在我們審視自己鎮日庸庸碌碌都在忙些什麼呢?佛陀說《法華經》就是為了這麼一件大事—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
 
惠能大師接著跟法達禪師說:
 
汝慎勿錯解經意,見他道「開示悟入」,自是佛之知見,我輩無分。
若作此解,乃是謗經、毀佛也。彼既是佛,已具知見,何用更開?汝
今當信,佛知見者,只汝自心,更無別體。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,
貪愛塵境,外緣內擾,甘受驅馳。便勞他從三昧起,種種苦口,勸令
寢息,莫向外求,與佛無二。故云開佛知見。汝但勞勞執念謂為功課
者,何異犛牛愛尾也!
 
這段話指出:你不要錯解經典的義理,只看到佛陀說「開示悟入」佛之知見,就以為那是佛陀自說佛的知見,我們這些人是無份的。如果你如此理解,那就是毀謗經典、詆毀佛了。他既然是佛,就已具足佛的知見,哪裡還需要開示呢?你現在應當相信,佛的知見確是你的自心,不是在說另外的一件事。只因一切眾生自己遮蔽了本性的光明,貪愛外在的境界,而讓外緣干擾了內在清淨的心,甘願受其驅使,這樣本末倒置,所以,才要勞請佛從定中出來,苦口婆心地誘導眾生止息這些狂亂,不要再向外尋求,如此立地就與佛無二無別了。所以,才會說開示悟入佛的知見。你既是精勤而執意地以誦經作為功課,這樣就如犛牛只知珍愛著尾巴,又有何不同呢?
 
佛陀就是要告訴我們,我們與佛都是平等的,同樣地具足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、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與六用(見、聞、嗅、嘗、覺、知),這些都是平等的,不是只有佛陀才具足,要相信我們也是具足的。但是為什麼佛不覺其苦,我們卻深感苦受?因為我們障蔽了自己的光明,於塵境上起貪愛心,胡亂執取,結果心更煩亂,無法獲得清淨。
 
誦經本來即是善法,怎麼會變成障礙呢?要將經典當成鏡子,讓經典變成你的光。佛陀不斷苦口婆心地勸誘我們,要深信自己擁有與佛陀無二無別的佛性,修行要回到自己的身上。靜下心來,當下承當,所讀的經典就是在為我們作指引。不要如犛牛般,太喜歡自己的尾巴,一味地搖著尾巴直打轉,轉到最後也轉不出所以然,徒然增加自己的辛勞罷了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