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師心印—悟因法師說禪(二):心悟轉《法華》的法達禪師
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

今天我要講說的是洪州法達禪師開悟得道的故事



禪宗初祖達摩將「如來禪」傳入中國,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證道以後,其門下因為對禪的本質體驗的不同,而形成南禪五家(溈仰宗、臨濟宗、雲門宗、曹洞宗、法眼宗),「一花開五葉」,禪法於焉大興。弘傳禪法的弟子濟濟,洪州的法達禪師即是其中之一,他的事蹟被記載於《六祖壇經》、《景德傳燈錄》與《高僧傳》中。
 
法達禪師是洪州豐城人,七歲出家。出家以後,一心一意受持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(以下略稱《法華經》)。《法華經》是一部很重要的大乘經典,有「成佛的《法華》」之說。法達禪師受了具足戒以後,心想:五夏以前,專精戒律,五夏以後就要聽教參禪,而且要親近善知識。於是他就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座前頂禮求法。
 
惠能大師對法達禪師的指導,可以從相互的對話來得知。
 
法達頂禮六祖惠能大師時「禮不投地」,惠能大師看到他的這個頭不至地的特殊動作,就斥責他說:
 
禮不投地,何如不禮!汝心中必有一物,薀習何事耶?
 
惠能大師的意思是:「你既然要頂禮,頭竟然懸著不觸地,那還不如不要行禮。你心中必然積藏著某種東西,你平日都在累積、修持什麼呢?」
 
惠能大師直接點出法達的問題,所謂的善知識就是能如此迅捷地直指弟子問題的人。法達就說:「我念誦《法華經》,一路受持下來,已經受持三千部了。」如果一天一部,那麼,三千部至少也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,這功夫用得不可謂不深!
 
但惠能大師說:
 
汝若念至萬部,得其經意,不以為勝,則與吾偕行。汝今負此事業,都不知過。
 
惠能大師告誡法達:「你誦經三千部是蠻用功的,但問題是,你縱使誦了一萬部,是否已瞭解經典的義理,知道它所要指引的方向?縱使你已經領悟了經文的妙義,但是你卻自以為很殊勝,這又有何用處?如果你不自負於一己的修行,那我可以與你並肩同行。如果你因為受持三千部《法華經》,自負累積了殊勝的功德,自認很有修行,卻全然不知自己的過失,這又變成你的病因,那就是你心中積藏的東西!」
 
我們常常說「經者,徑也」,「徑」就是路徑、道路,「經」即是我們要修行的道路。它也猶如鏡子,「鏡」就是「鑑」,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,而鏡子可以映照我們,可以反照自己,用來拭去汙垢或糾正衣冠。經典可以幫助我們映照自身,知道自己的煩惱,而不是用來自負以累積煩惱的。
 
惠能大師對法達說了首偈頌:
 
禮本折慢幢,頭奚不至地?
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。
 
這首偈頌的意思是:頂禮本是為了折服自己的驕慢之幢,但你的頭為何不觸地呢?執我以為實有,即會產生罪過,忘卻或放下功德,無與倫比的福德自然就會顯現。
 
「禮本折慢幢」,「慢」是五毒(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)之一,這五毒會使人造作惡業,而障礙修道。我們誦經就是為了去除自己的煩惱,法達誦持了三千部《法華經》,就自認為很殊勝,具大功德,便是為自己樹起了「驕慢的幢幡」,這些幢幢功德,覆蓋遮蔽著自己,透不出光來,看起來是功德,卻反成過患與遮障物。
 
「頭奚不至地」的「奚」意指「為何」。這句話是在詰問法達:「你要頂禮,為什麼頭不觸地?」惠能大師為什麼這麼說?
 
因為「有我罪即生」,法達有我執,自認誦了《法華經》三千部,自己即是個修行很用功的人。然而誦經以後,卻增加了慢心,就如鏡子遮上一層污垢,反而障礙了修道。誦經本來是為去除內心的污垢,法達卻生出慢心,於是反成為遮蔽。
 
「亡功福無比」的「亡」一字可解釋為「忘」或「無」。什麼叫「功德」呢?只有放下,真正行道,有德於心,才是真的功德。只有真正了悟所讀誦受持之經典的義理,並流暢於相續之心中,而且不執著,福德才是無限的。一直執著自己誦持多少部經典,反而變成遮障,福德就是有限的。就如世俗的做工,做多少事就只能領多少工資—有酬、有償、有報,你放不下數量,當然就無法與無比的福德相應了。
 
惠能大師看法達執取自己有限的功德,經典妙義的法水並未灌注於他的身心裡,只能獲得有限的功德,而非無限的福德,所以就對法達說了這樣的話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