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機—悟因長老尼如是讀《六祖壇經》
禪機3 神秀偈—時時勤拂拭



《六祖壇經》
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:「吾向汝說,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;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汝等各去,自看智慧,取自本心般若之性,各作一偈,來呈吾看。若悟大意,付汝衣法,為第六代祖。火急速去,不得遲滯,思量即不中用;見性之人,言下須見。若如此者,輪刀上陣,亦得見之。」
 
眾得處分,退而遞相謂曰:「我等眾人,不須澄心用意作偈,將呈和尚,有何所益?神秀上座,現為教授師,必是他得。我輩謾作偈頌,枉用心力。」餘人聞語,總皆息心,咸言:「我等已後依止秀師,何煩作偈?」
 
神秀思惟:「諸人不呈偈者,為我與他為教授師;我須作偈,將呈和尚,若不呈偈,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?我呈偈意,求法即善,覓祖即惡,却同凡心,奪其聖位奚別?若不呈偈,終不得法。大難!大難!」
 
五祖堂前,有步廊三間,擬請供奉盧珍,畫楞伽經變相,及五祖血脈圖,流傳供養。
 
神秀作偈成已,數度欲呈,行至堂前,心中恍惚,遍身汗流,擬呈不得;前後經四日,一十三度呈偈不得。
 
秀乃思惟:「不如向廊下書著,從他和尚看見,忽若道好,即出禮拜,云是秀作;若道不堪,枉向山中數年,受人禮拜,更修何道?」
 
是夜三更,不使人知,自執燈,書偈於南廊壁間,呈心所見。偈曰: 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
 
秀書偈了,便却歸房,人總不知。秀復思惟:「五祖明日見偈歡喜,即我與法有緣;若言不堪,自是我迷,宿業障重,不合得法。」聖意難測,房中思想,坐臥不安,直至五更。
 
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,不見自性。
 
天明,祖喚盧供奉來,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,忽見其偈,報言:「供奉却不用畫,勞爾遠來。經云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』但留此偈,與人誦持。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」
 
令門人炷香禮敬,盡誦此偈,即得見性。門人誦偈,皆歎善哉。
 
【悟因長老尼如是讀】
有一天,五祖向大眾發布:將請畫家盧珍在寺裡的步廊繪製「楞伽經變相」以及「五祖血脈圖」來流傳、供養,也讓大眾從圖畫中得到佛法的熏習。
 
除了這件事,還整理出一個布告欄,讓大家寫上修行心得,相互學習,如果境界到了,就把「六祖」的位置交給這個人才;如果,有很多人都達到境界,就表示很多人同時都得道了。
 
五祖公布這兩件事情後,大家心照不宣望向「神秀」,他是上首的教授師,是個出類拔萃的人物,受到大家的敬重,大眾都認為心得應該由他來寫。
 
神秀知道大眾的想法,他也願意將修行的成果寫出來。經過多日推敲,最後,趁著大家夜裡休息的時候,把自己的心得寫在走廊的牆壁上。他寫上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
 
這個偈頌把「身」比喻成菩提樹,「心」猶如明鏡的臺座。
 
「時時勤拂拭」的「拂」字是去除塵埃的意思。當有灰塵的時候,要把它擦乾淨,鏡子才會明亮。
 
「勿使惹塵埃」是說,如果不勤於「拂」,不勤於擦拭,鏡子就會髒污,修行應該要勤,才不會使鏡子惹上塵埃,以致無法映照出事物原本光明的面貌。
 
第二天,很多人經過走廊都看到偈頌了,五祖也看到了,看到字跡就知道是神秀寫的。五祖說:「哦!這偈子寫得很好,大家好好的背誦,依照這樣來修學,就不會墮三惡道,同時也會道業精進的。」
 
於是,全寺都可以聽到傳誦這個偈頌的聲音,這是寺裡的一件大事,也是一個新的學習課題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