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059 期
1999.09.30
于君方 著 / 徐雅慧 譯
多面觀音:中國的觀音信仰多面觀音:觀音的多重定位
觀音梵文名稱的正確翻譯是「觀自在」?祂不但在過去已成佛, 且釋迦牟尼是受祂的教導而成佛?阿彌陀佛和祂曾是父子關係? 也許正因為觀音在經典中的多重性,中國的觀音才有自由與空間,得以發展與演變。
觀音有許多面貌與名號,擁有不同的角色與功能,這種多重的特性並不只限於觀音的中國化身,在其他各地也是如此明顯 (1),不過,我還是先以觀音的中國名號開始吧!
觀世音與觀自在
「觀音」或「觀世音」的梵文應為「阿縛盧枳低濕伐邏」(AvalokiteZvara),但這兩個中國譯名都相當於「觀自在」( AvalokitaZvara),因為「觀音」在佛教界中並沒有被使用,玄奘因此認為將菩薩的名字譯為「觀世音」是錯誤的,而建議正確的譯名應是「觀自在」(凝視主)。
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記》的註釋中說明他將菩薩音譯為「阿縛盧枳低濕伐邏」,他說:
阿縛盧枳低濕伐邏,唐言「觀自在」,合字連聲,梵語如上。分文散音,即「阿縛盧枳多」,譯曰「觀」,「伊濕伐邏」,譯曰「自在」。舊譯為「光世音」或「觀世音」,皆訛謬也。
因此,玄奘在他翻譯的所有經典中都使用「觀自在」,例如《心經》,此經與中國佛教的《法華經》一般重要,但是在《法華經》中,卻稱菩薩為「觀世音」。由於這兩部經典有極高的威信與名望,因此中國佛教徒對這兩種譯名都很熟悉,但是他們卻一直喜愛用「觀世音」或「觀音」。然而,何者才是菩薩梵文名稱的「正確」翻譯呢?玄奘捨棄他認為錯誤的早期翻譯是對的嗎?這是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。
觀音有多種化身
除了名號的多重性外,我們也面對菩薩型態與性別的多重性。觀音自五代時期(約十世紀)以來,已逐漸以女神的形象呈現,而且從明代開始,各種描繪觀音不同型態的畫作, 如五身、三十二身、五十三身皆有人創作, 自鎌倉時期(1185-1333 )起,在漢日佛教藝術中又有所謂的「三十三身觀音」。(2)
一般認為菩薩這些複雜的化身是來自《法華經》中的三十三種,或《首楞嚴經》中的三十二種觀音化身。但事實上,祂們與經典的來源沒有什麼關係,例如水月觀音與白衣觀音在中國藝術裡是很有名的,但在經典中卻沒有提到。其他三種觀音—魚籃觀音、蛤唎觀音、馬郎婦觀音,則來自中國的傳說。(3)
觀音與阿彌陀佛的關係
觀音的地位則呈顯另外一種多重性。雖然大多數經典皆提到觀音是菩薩,但也有不同的觀點。在一部翻譯於西元三九七至四三九年間的經典《悲華經》中,有個故事強調阿彌陀佛與觀音之間的父子關係: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聖王,他有一千個兒子,最年長的名為不咰,當他出家時,名字便叫做「觀世音」。未來當阿彌陀佛入涅槃時,觀音將繼承祂,且以「遍住一切功德山王如來」為名。
在另一部於西元四二○至四七九年間譯成中文的《觀音授記經》中,可以找到相同的觀念,其中描述阿彌陀佛入滅後,觀音將繼承祂,且以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」為名,這個稱號與上面所提到的名號相似。
阿彌陀佛與觀音之間的密切關係, 也許正是不空( 705-774 )在翻譯密教經典《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》時,將祂們等同視之的原因,該經認為祂們是同一本體的化身。經中說「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」是「觀自在王如來」的異名,此佛名「無量壽」,當此如來遊於淨妙佛國土時,現成佛身,但當祂住於雜染的五濁惡世時,則是以觀自在菩薩的形象出現。
觀音與釋迦牟尼佛的關係
另一方面,在有些經典中,菩薩化身為佛,卻與無量壽佛/阿彌陀佛並無關連。例如,另一部由不空翻譯的經典《大方廣曼殊室利經》預言,觀音將以「平等光明普照如來」的名號而成佛,且並未提到其他的佛。
第三種是最極端的觀點,觀音在過去已經成佛,而且釋迦牟尼佛是在觀音的教導下成佛,釋迦牟尼佛於一部唐代翻譯的《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》中宣告:
我念往昔時,觀自在菩薩於我前成佛,號曰「正法明」,十號具足。我於彼時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,蒙其教化,今得成佛。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,於妙國土得無上道,轉妙法輪。
在另一部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中,並沒有提到釋迦牟尼佛受祂教導,但仍宣稱觀音生於過去,並以相同的名號「正法明如來」而成佛。這說明觀音久遠以前已成佛,現今為救度眾生而化現為菩薩,這個概念以佛與菩薩同名為觀音的方式,在《首楞嚴經》中如此地表達出來:
憶念我昔,無量恆河沙劫,於時有佛,出現於世,名「觀世音」。我於彼佛,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,從聞、思、修,入三摩地。
本土經典之一的《觀世音三昧經》,便是在此概念下建立了祂普度的救世觀,此經中提到觀音於過去生中不僅是正法明如來,連歷史上的佛陀—釋迦牟尼佛也是祂的弟子。(4) 雖然中國佛教沒有太過度強調釋迦牟尼佛是觀音弟子的觀點,但對於觀音在過去生已成佛,卻已是公認的觀點。
儘管觀音在中國可能是最著名也是最受愛戴的佛教救主,他/她的身分在經典中卻一點也不清楚,這是個很大的矛盾。從名號開始,不論在觀音的外相、身分與「傳記」上,我們都遇到不一致的描述。這位源自印度,起初並不明確且無特色的大乘菩薩—觀自在,如何演變為中國的慈悲女神—觀音?也許正因為觀音在經典中的多重性,中國的觀音才得以有發展及演變的自由與空間。
【註釋】
(1) 這個問題是一九九六年十月在奧斯汀( Austin )的德州( Texas )大學, 由詹寧斯‧里歐斯克( Janice Leoshko )、 約翰‧尼爾森( JohnNelson )、葛瑞高利‧紹本( Gregory Schopen )所主持的「佛教傳統中觀音的多重定位與菩薩問題」會議所討論的主題。雖然彌勒與文殊也有專文討論,但二十一位提出報告的與會者,主要仍討論在印度、斯里蘭卡、西藏、尼泊爾、爪哇、東南亞、中國、日本與越南的觀音,在所有這些文化中,觀音持久受到崇拜的特性,其實與他/她模稜兩可的角色有關,如觀音是普遍的或局部的?是一或多?是出世或入世的?是佛或菩薩?
(2) 三十三身觀音是:(一)楊柳觀音、(二)龍頭觀音、(三)持經觀音、(四)圓光觀音、(五)遊戲觀音、(六)白衣觀音、(七)蓮臥觀音、(八)瀧見觀音、(九)施藥觀音、(十)魚籃觀音、(十一)德王觀音、(十二)水月觀音、(十三)一葉觀音、(十四)青頸觀音、(十五)威德觀音、(十六)延命觀音、(十七)眾寶觀音、(十八)岩戶觀音、(十九)能靜觀音、(二十)阿耨觀音、(二十一)阿麼提觀音、(二十二)葉衣觀音、(二十三)琉璃觀音、(二十四)多羅尊觀音、(二十五)蛤唎觀音、(二十六)六時觀音、(二十七)普慈觀音、(二十八)馬郎婦觀音、(二十九)合掌觀音、(三十)一如觀音、(三十一)不二觀音、(三十二)持蓮觀音、(三十三)灑水觀音。
大藤後用在《觀世音菩薩的研究》( pp. 170-182 )一書中, 使用發行於江戶時期以木板畫印刷的《佛像圖典》,後來逸見梅榮將這些觀音的圖像重新發表於他所著的《觀音像》( psp. 228-32 )。
根據路易斯‧佛瑞德利克( Louis Frederic )的研究,「三十三身的造型是比較後期的,而且大部分在鎌倉時期之後才出現。有些圖像完全不被重視,但某些圖像卻經常出現,尤其以繪畫為主。 」( 157-162 )雖然由中古世紀日本圖像研究畫作的收藏品中,發現一些獨特的型態,如心覺( fl.1117-1180 )的《別尊雜記》或覺禪(生於 1144 )著的《覺禪抄》等,三十三身以一群組的型態出現,顯然是更晚期的。上面所列的名單包括了《法華經》、密教經典與中國本土混合觀音故事的傳說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上述的各類觀音中,有幾位被描述坐在岩礁上。 寇尼利里斯.張( Cornelius Chang )在他的博士論文〈水月觀音畫作的研究〉( A Study of the Paintings of the Water-moon Kuan-yin中,探討這些形象。
(3) 蛤唎觀音與唐文宗在位時的一個歷史事件有關。唐文宗喜歡吃蛤唎,但是在西元八三六年的第一個月時,廚師無法剖開其中一個蛤唎,當向牠祈禱時,牠顯現出觀音的形象。文宗在詢問終南山的惟政禪師關於這顯聖的意義後,大受感動,而發願不再吃蛤唎,他也下詔令天下所有的寺院都供奉觀音像。魚籃觀音或馬郎婦觀音也間接暗指關於第九世紀一位婦女的傳奇。
(4) 哈魯密‧西拉諾‧芮格勒( Harumi Hirano Ziegler )認為《觀世音三昧經》是第一個提出這個理論的經典,而另二部於唐代翻譯的密教經典則受到它的影響。她相信《千光眼經》其實並非譯作,而是冠以虛構的譯者之名,成書於中國的經典,當時《千手經》的譯本中並沒有包含後來才插入的這個章節,上述兩經都受到《觀世音三昧經》的啟發。芮格勒的理論完全是建立在《觀世音三昧經》是天台宗祖師智顗於西元五六O至五六八年作品的假設,如同她所承認的,這是一個高度試驗性的假設。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