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音信仰/觀音在正統經典中的形象
《法華經》中的觀音



《法華經》第廿五品〈普門品〉形容觀音是宇宙的救世者,根據被拯救者的需求,衪可以化身為卅三種型態拯救人們遠離七種險厄:火、水、羅剎、刀杖、鬼、枷鎖和怨賊,衪賜給婦人們所祈求的男孩或女孩。竺法護將此品單獨翻譯出來(三O 八年),根據《法華傳記》的說法,北涼沮渠蒙遜(四O 一─四三三年)被認為是將此章節單獨推廣開來的人。這位皇帝信仰佛教,因為受病苦,人家告知他唱誦《法華經》的〈普門品〉,他照做且痊癒了,從那時起,這章節便以《觀世音經》為名而流傳下來。 

敦煌出土的經文中有關觀音的有一一O O 件,包括八六O 件的《法華經》及一二八件的《觀音經》,大部分都是在隋或唐時的抄本,可看出那時觀音信徒的增長。此外,在敦煌現存四九二窟的壁畫中,超過二八窟有〈普門品〉的壁畫。據塚木善隆的統計,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的雕像在第一階段(五O O ─五三O )大量雕刻的佛像中,最主要的雕像為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,而阿彌陀佛和觀音的雕像則很少。然而在第二階段(六五O ─七一O ),最受歡迎的是阿彌陀佛有二二二尊,其次觀音有一九七尊,釋迦牟尼佛有九四尊,彌勒佛有六二尊。在敦煌和龍門的觀音像都是男身,有些還蓄有短髭,通常一手持蓮花(此為「持蓮觀音」的一個特徵),另一手持淨瓶。
 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