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073 期
2003.03.20
班迪達尊者 著 / 鐘苑文 譯
提昇心的品質:禪修心鑰增長五根,悟入實相:7 培養認真禪修的意願
第七個發展五根的方法,是勇敢地精進練習,甚至願意奉獻出自己的身體與生命,為了能持續不間斷地禪修。這意味著我們對身體的觀照,比習慣給予的觀照程度來得少,與其花時間裝扮自己,或滿足舒適的渴望,不如儘量奉獻精力於禪修。
雖然現在我們覺得朝氣蓬勃,但當我們去世時,身體便毫無用處。屍體有什麼用呢?身體就好像脆弱的容器,只能在未受損時使用,一旦它掉落地上,對我們來說,便毫無用處了。
當我們活著,仍保有相當的健康,有幸能練習禪修,讓我們在還不致於太遲、身體還未成為無用的屍體之前,試著從身體中萃取珍貴的本質吧!當然,我們的目標並不在於延緩這個結果,仍應注意維護身體健康,只要還能繼續禪修。
你也許會問,我們能從身體中萃取什麼珍貴的本質?曾有個科學研究,測定人類身體組成物質—鐵、鈣等—的市場價值。我相信一定不值一美元,萃取所有這些元素的成本,一定比這全部價值大好幾倍。未經過這萃取過程,屍體除為土壤施肥之外,便毫無價值。如果死者的器官可以移植到活人身上,那是很好的,但在這個例子中,到成為完全無生命或價值的屍體,就已經遲了。
身體可視為垃圾場,充滿污穢、令人作嘔的不潔之物。對於缺乏創造力的人來說,在垃圾場裡,即使可找到些東西,他們也會覺得毫無用處。然而,創新的人則了解資源回收的價值,他可能去除那些東西的髒臭,並清洗乾淨,便可再度利用,現在就有許多描述作回收生意而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。
我們可透過修行佛法,從這稱為「垃圾堆」的身體萃取出黃金。這黃金的一種形式是「戒」——行為的淨化,使人的行為變得溫順且有教養的力量。在進一步的萃取之後,身體會產生信、精進、念、定與慧五根,這些都是透過禪修,而由身體萃取出的無價珍寶。
五根增長之後,心就不再受到貪、瞋、癡所支配。當心不再有這些痛苦與沉重的煩惱,便能經驗微妙的、非金錢可買到的快樂與平靜。他會變得安詳而溫柔,旁人也會感到振奮。這種內在的解脫不受限於任何環境與條件,只有熱切禪修的結果可以獲得。
任何人都能了解,這種內心的痛苦狀態,不會如我們所願消失。誰不曾在沉迷時,與那明知會害人的欲望搏鬥?可有人不曾在暴躁、乖戾的情緒中,希望轉為快樂與滿足?可有人無法體驗困惑的痛苦?根除生活裡產生痛苦與不滿的傾向是可能的,但對大多數人來說,並不容易。心靈的功課是嚴苛的,同時也是使人有所斬獲的,然而,我們不應因此而氣餒。觀禪的目標與結果,可讓我們免於各種形式、層次、階段的身心苦惱,如果你渴望這種自在,應該高興有機會努力來達到這結果。
現在就是開始努力的最佳時機,如果你還年輕,應該慶幸擁有良好的狀態,因為年輕人最有精力來練習禪修;如果你年紀比較大,可能體能較差,不過,也許你因看透生命而獲得智慧,例如了解生命的短暫與不可預期。
〔「我被迫切感抓住了!」〕
佛陀時代,有位來自富裕家庭的青年比丘,年輕健壯的他,出家前有很多機會享受各種娛樂。他很富有,也有眾多親友,財富讓他擁有各式各樣的嗜好。然而,他放棄這一切而尋求解脫。
一天,國王騎馬經過森林,遇見這位比丘,國王說:「尊貴的先生!你年輕健壯,正值青春,又生於富裕的家庭,有許多享受的機會,為何你要離家而穿上僧袍,過隱居的生活呢?你不覺得寂寞嗎?不會覺得厭倦嗎?」
這位比丘答道:「哦!偉大的國王,當我聽到佛陀的開示,心中激起一股迫切感,一股很大的迫切感抓住了我,我希望在死前,及時從身體中萃取最好的效用,所以,我放棄了富裕的生活而穿上僧袍。」
如果你還未有寧捨身命的迫切感,尚未被禪修的需要性所說服,佛陀的話或許對你會有所幫助。他說人應該要思考:整個有情世間,其實僅僅是由不斷生滅的心法與色法所組成,兩者不會在一剎那中停留,它們不斷變遷,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在這樣的身心中,就會知道無法做任何事以阻止它們發生。當我們年輕時,希望能快點長大;而當老去時,卻又陷入不可逆轉的衰老過程之中。
我們希望身體健康,但這希望無法保證實現,我們終其一生都會被疾病、受傷、疼痛、不適所苦。長生不老是不可得的,所有的人都會死亡。死亡正好與我們的希望相反,然而我們無法阻止它,唯一的問題是,死亡早晚會來臨。
地球上沒有人可以保證我們成長、健康與長生不老的希望,人們卻拒絕接受這事實,老年人希望看起來年輕,科學家發明各種療程來延緩人類老化的過程,他們甚至試著要讓人起死回生!當生病時,我們服藥來讓自己感到舒服,但即使痊癒後,還是會再生病。我們無法蒙蔽自然的本質,也無法逃避年老與死亡。
這是有情眾生的主要弱點—眾生缺乏保障。沒有可以避開年老、疾病與死亡的安全庇護所。看看其他眾生,看看動物,而最重要的是看看你自己。
如果你深入練習,對這些事實就不會感到意外。如果你能以直覺的領悟,看見心法與色法如何剎那、剎那不間斷地生起,便會了解沒有任何庇護所可以讓你逃開,你沒有任何保障。然而,如果你的領悟尚未觸及這點,也許思考生命的不穩定性,也能引發迫切感,激發想禪修的強烈動力。觀禪可以引領你到一個超越這些恐懼的地方。
有情眾生另外還有個很大的弱點—沒有財產。這聽起來也許有點奇怪,我們一出生,立刻開始吸收知識,獲得證書。大多數人找到工作,然後以薪水購買很多物品,稱它們為「自己的財產」。而在相對關係上,也的確如此,毋庸置疑。如果財產真正屬於我們,我們就永遠不會與之分開;如果我們覺得能恆久擁有,那麼,它們還會破碎、遺失或遭竊嗎?人類死亡時,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帶走,一切所獲得、累積、儲存、貯藏的東西都會留下來,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沒有財產。
我們所有的財產都會在死亡那刻留下。財產分為三種,第一種是不動產——建築物、土地與房地產等,習慣上這些屬於你,但在你死亡時必須留下它們。第二種是動產——椅子、牙刷與衣服,當你存在於地球,四處遊歷時帶著走的所有東西。接著,還有知識——藝術、科學,以及你賴以維生的技術與其他知識。
只要我們的身體處於良好、可工作的狀態,這知識財產便不可或缺,然而,也不保證它們不會遺失。你也許會忘記所知道的事,或由於政府的命令與其他不幸事件,而讓你無法發揮專長。若你是外科醫生,有可能嚴重地跌斷手臂,或因安寧遭到破壞,而神經質到無法維持生計。
沒有任何財產於存在地球期間可帶來保障,更遑論下一世了。如果我們可以了解,人無法擁有任何東西,而生命如此短暫,那麼,當在不可避免的事發生時,我們就會感覺到平靜許多。
〔唯一真正的財產〕
無論如何,有某些東西會跟隨人類穿越死亡之門,這就是「業」(kamma)—行為的結果。我們的善、惡業都會如影隨形,即使想擺脫也無法如願。
相信業是你唯一真正的財產,可帶來強烈的渴望,熱切且徹底地修習佛法。你會了解有益的善行是自己未來快樂的投資,而惡行則會回報在自己身上。
因此,你會基於善意、慷慨、仁慈等崇高的想法來行事,會捐款給醫院與那些因不幸而受苦的人。你會扶持家人、老人、殘障者、貧困者、朋友,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。你會希望以純淨的行為、溫順的言行來創造更美好的社會。
由於你致力於禪修,並平息心中生起的邪惡煩惱,而造就一個安詳的環境,你會經歷內觀的各個階段,最後了解終極的目標。所有具有功德的行為—布施、持戒、修習等,將如影隨形地跟隨你到死後。不要停止培養這些善法!
我們都只是渴愛的奴隸,真是可恥!卻是千真萬確。渴望貪得無厭,一旦我們獲得某些東西,便會覺得並不如想像中滿意,於是又去試其他東西。這是生命的本質,就好像企圖用捕蟲網來舀水一樣,眾生無法滿足於聽從渴望的支配,或物質的追求。渴望永遠無法滿足渴望,如果我們正確了解這項真理,便不會以這種自我打擊的方式來尋求滿足。因此,佛陀曾說知足是最大的財富。
有個故事,說有位編織籃子的人,他很單純,喜歡編織籃子,吹吹口哨、哼哼歌,一天就在工作中快樂度過了,晚上便回到小屋就寢,一覺到天明。有天,一位富翁經過,看見這位貧窮的編織工人,生起一股悲心,並給他一千元。「拿著吧!」他說:「好好地去享受一番。」
這位編織工人滿心感激地收下錢,他這生中從未看過一千元。他回到那搖搖欲墜的小屋中,不知要把錢存放在那裡,但小屋太不安全了,他擔心強盜,甚至擔心老鼠會啃食它,於是整夜無法成眠。
第二天,他帶著一千元去工作,但無法哼歌或吹口哨,因為他非常擔憂這筆錢。那晚他再度失眠,隔天一早,便把這一千元還給富翁,對他說:「把快樂還給我吧!」
你也許會以為佛教不鼓勵追求知識或證書,或辛苦工作賺錢,讓你可以養活自己、扶持家人與朋友,並為值得的理由或團體而奉獻。不!當然要利用你的生命與聰明才智,且以合法與誠實的方法來獲得。重點是要對你所擁有的感到知足,而不要變成渴望的奴隸—這才是佛陀的教誡。思考眾生的弱點,便可以在年老多病而無法修行,只能離開這無用的屍體之前,從身體與生命中獲得最多。
如果你勇猛精進地練習,不執取身體或生命,你可以發展出得以使人解脫的精進,而完成禪修更高的階段。如此無畏的態度,不僅包含於第七個培養五根的因素裡,也包含在第八個因素中。這第八個特質,是處理痛苦時的耐心與堅忍,特別是身體的苦受。
所有行者都熟悉這種禪坐中會發生的不舒服感——心因反應苦受而生的痛苦,以及心因必須身處於練習之中,為抗拒此種控制而生起的痛苦。
一小時的禪坐有很多事要做。首先,你要儘量保持在最初的所緣上,對習慣四處奔馳的心來說,這種限制與控制是非常具有脅迫感的。維持注意力的過程會變成一種限制,這個心的限制——抗拒控制——是痛苦的一種形式。
當心充滿了抗拒,身體通常會跟著反應,緊張生起,你很快就會為苦受所包圍。有了最初的抗拒,以及這加在其上的痛苦,你手上有相當的苦差事要做哦!你的心受到限制、身體緊繃,你對直接觀察身體的疼痛失去耐心,現在你的心完全瘋狂了,也許充滿著厭惡與盛怒。現在你的痛苦有三重——心最初的抗拒、身體實際的痛苦,以及色身的苦所導致的內心的苦。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