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修要發菩提心
從禪修中學習看待生命



安住、隨緣
有一位老師父的道場發生火災,正在重建,年老又生病的他常常問徒弟說:「現在道場蓋得如何了?」他非常關心也很擔心道場的整建是否順利。
 
有天,老師父又問徒弟說:「如果道場建好以後,你要做什麼?」
 
徒弟說:「等建好了,我就請師父來說法,主持落成開光大典。」
 
老師父說:「我年紀這麼大,恐怕等不及那時候了。如果我走了,不能去開光、說法,你要怎麼辦?」
 
徒弟說:「那還不簡單,邀請別人不就得了嗎?」
 
老師父問:「如果那個人不來呢?」
 
徒弟說:「那些『如果』,現在都是『無稽之談』,您就安心休息吧!」
 
當我們預設了太多的「如果」時,其實就已遠離了「當下」。無論遇到任何狀況,自然而然地就會有方法來處理。天地之大,會發生的事件何其多,我們無須用外在的事件一直干擾自己,而失去心的平靜。
 
《禪林寶訓》中說:「有事莫懼,無事莫尋」,有因緣就處理因緣,如果因緣未成熟,心就要安得住,隨緣而不攀緣,尤其是在你完全用功的期間。現在你的本務是什麼?就是回到當下。此刻坐在禪堂,你想得再多也沒有用,你就回到你的呼吸,一呼一吸要安得住。這個安得住,其實就在修「安忍波羅蜜」,所以我很喜歡這個「忍」字。
 
現在是封山禪修,沒有其他外在需要攀緣的事,但我們還是有自己的事情需要照顧、承擔,你還會有從樓上走到樓下,還有上廁所、喝水等雜事,誰麻煩了你啊?誰又能替你去做呢?這一切都還是你自己的事情,一定要知道如何在行、住、坐、臥中引導自己的心。
 
將一切經歷變成修道的資糧
你生活中的一切經歷都可以是修道的資糧,端看你以何種心態來看待它。例如我們去爬山,是一定要到達山頂才叫爬山,還是爬到山腰便是爬山呢?或到達某個知名的景點拍張自拍照,就可宣稱自己爬了那座山呢?從山腳一直走到山頂,沿途所看到風景哪一處不屬於這座山?每一顆石頭、每一粒土、每一棵樹、每一株小草,你不能拒絕或排斥哪一部分,因為這些全部都屬於山。
 
當你在爬山時,無論你是迂迴而行或是走捷徑,步伐是前進或停頓,甚至是往回走,每一步都在山裡,你哪一分鐘不是在爬山呢?有人認為從山腳下直接衝到山頂上是最直接、最美好的,但是如此可能會錯失許多的風景。
 
修行也是如此,無論你所面臨的是善法或惡法,你自己都可以迴光反照,把所經歷的一切順逆因緣都變成修道的營養。有時我們所面臨、須突破的是自己身體的老、病問題,老、病也很好,都可以變成修法的營養。
 
每一件事情都要用喜悅的心去面對,去體驗它。如此可以豐富你的修道,包括我們現在練習禪修,也可以成為修行的養分,而從禪修中,我們更可以去學習如何看待生命,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