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宗教對話的特性】諸宗教的真正相遇
導言



「宗教」是一個古老的拉丁詞彙,這個概念相對於「現代」和「片面」。一直以來,人類始終了解類似於宗教的事物,也始終關注著自己的終極問題。就這點而言,「人即是宗教人」(homo religiosus)。這些終極的問題帶來了人類最為深沉的溝通,人們總是渴望對話─溝通、對話都是先驗天職的果實。
 
各種宗教相遇的類型學(2) 強調以下五個「關鍵性階段」(kairological moment),也是我們在此對話中想要闡述的內容:
( 一) 孤立和無知
( 二) 冷漠和蔑視
( 三) 拒絕和征服
( 四) 共存和溝通
( 五) 佔用和對話
 
為了讓對話富有成效,「宗教對話」必須是真正的對話。(3) 下面(九個章節)的「經」(sūtra)描繪了若干宗教對話的特性,這些特性對於真正的對話是必不可少的。這些「經」有如九條經線(sûtra;thread),共同編織成了一個花環。我們應該把這個對話的花環視為一個整體。
 
(1) 為原注;[1] 為譯注
 
[1] 這篇作品最初作為一篇論文以德文發表在Dialog der Religionen (1991年,第一期,頁9-39)上。經過修改,以英文發表Jnanadeepa: Pur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(2000 年,第三卷第二期,頁151-176)上。潘尼卡繼續修訂,最後是用專著的方式以西班牙文正式出版。潘尼卡定稿時對此兩句經文加注說明:「這兩節經文的翻譯顯然不是字面的。」此處兩節經文乃根據英文所譯。
 
(2) 我已經在其他地方探討了宗教關係的類型學。請見R. Panikkar, Religionen und die Religion , München (Hueber) 1965; “Un mythe naissant,” preface to J. Langlais, Le Bouddha et les deux bouddhismes , Montréal (Fides) 1975, pp. 9-15; “Autoconciencia cristiana y religiones,” in Fe cristiana y sociedad moderna , vol. 26, Madrid (Ediciones sm) 1989, pp. 199-267.
 
(3) R. Panikkar, “The Dialogical Dialogue,” in F. Whaling (ed), The World’s Religious Traditions , Edinburgh, 1984, pp. 201-221. 其中闡明了這一研究的哲學背景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