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知不住,回到當下
當下的覺知



回到當下去覺知
禪修最主要的,是要以覺知來觀察「不住」,什麼是「覺知」?就是你專注地觀察當下是遷流不住的,這份專注而警覺的心就是一種覺知。如吃飯時,你吃的不是昨天的、上午的飯,也不是吃明天的飯,而是吃當下的這一口飯,但即使是當下這一口飯,它仍然是遷流不住的。
 
如何覺知「不住」?是否是來覺知這個房子何時會崩壞?或覺知你的頭髮何時會變長?這些都是外在器世間的對象,覺知外在的無常能讓人發起修行的心,但是修行最終是要斷除煩惱,最主要覺知的對象還是自己的身心,覺知呼吸即是一條途徑。
 
當我們在講「當下」的背後就已經「覺知不住」了。從哪裡覺知「不住」?呼吸、吃飯、走路、念頭等等,哪個地方不是從這裡開始的?這是一個關鍵。練習覺知的下手處就在你的一呼一吸之間,一呼一吸必須都回到當下,因為它也是遷流不住的。
 
覺知在哪裡生起?你自己就可以檢查,自己便能知曉。如果感到緊張、急躁時,念頭會如排山倒海般地湧出來,你要學著專注並放下妄念。這與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一樣,這兩者所專注的對象不同。我們不是在說哪個法門高低的問題,這些都是佛陀說的修行法門。
 
藉所緣境來覺知
有個修行人在淋浴時,發現當水滑過身體後,一滴水都留不住,他因此而開悟。當水滑過身體時,他是把整個身體當成覺知的對象,還是以某一點來覺知?我們不得而知,但這都是可能的,因為沖水也是緣起法,也是「不住」的。
 
除了洗澡之外,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活動可以讓我們當作禪修的所緣境,例如在吃飯時,先不要管自己是否對食物有什麼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你就只是觀察咬一口、吞一口,咬與吞的動作交互輪流發生,食物不可能一直只停留在口中,這一口和那一口畢竟是不相同的,這也是在觀察「不住」。觀察「不住」,一定可以找出一個理則,從這個理則中看到自己的心。
 
例如,我發現咀嚼時,自己的動作比較大,但是那時非常專注,那也是用功啊!你走路也可以覺知,觀察自己舉足、放下之間的每個動作移轉,如果能如實地觀察,如此,走路時還是回到當下。
 
我們回到當下去覺知,藉著這個作為所緣境來覺知。但不是追求要趕快成佛,而是在覺知的背後找到自己的本性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