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127 期
2017.06.20
釋見介
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立下多少大願?為何能成就「極樂世界」?
發願、成佛與極樂淨土的實現是一體的
阿彌陀佛的發願成佛與極樂世界的建構,息息相關。根據曹魏康僧鎧(252年至洛陽)所譯的《無量壽經》記載,阿彌陀佛曾發下四十八大願(也有其他漢譯本說是廿四願或卅六願,梵本是四十六願,藏譯本是四十九願);另一本提到阿彌陀佛前世的《悲華經》則說他發了五十二願。不論是多少願,每一個願的表達方式都是「設我得佛,國中……,不取正覺」,即當他成佛時,他的國土中如果有某種不理想的情況,他就不成佛!換句話說,他成佛之後所建構的佛國中,摒除了所有不完美的狀態,而成就了最圓滿、莊嚴的世界。
在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中,我們看到他以否定的敘述句來表達建立最理想的淨土(極樂世界)的決心;如果不能完成這樣的淨土,他寧願不成佛。所以,阿彌陀佛發願、成佛與極樂淨土的實現,可說是完整一體的。
四十八願度眾生
關於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,目前最廣為人知的便是《無量壽經》中的四十八大願。佛門晚課或佛七中所唱誦的「讚佛偈」,即有「四十八願度眾生」一句,可見其流傳廣遠。
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願目如下:
一、無三惡趣願;二、不更惡趣願;三、悉皆金色願; 四、無有好醜願;五、宿命智通願;
六、天眼智通願;七、天耳智通願;八、他心智通願; 九、神境智通願; 十、速得漏盡願;
十一、住正定聚願;十二、光明無量願;十三、壽命無量願;十四、聲聞無數願;十五、眷屬長壽願;
十六、無諸不善願;十七、諸佛稱揚願;十八、念佛往生願;十九、來迎引接願;二十、繫念定生願;
廿一、三十二相願;廿二、必至補處願;廿三、供養諸佛願;廿四、供具如意願;廿五、說一切智願;
廿六、那羅延身願;廿七、所須嚴淨願;廿八、見道場樹願;廿九、得辨才智願;三十、智辨無窮願;
卅一、國土清淨願;卅二、國土嚴飾願;卅三、觸光柔軟願; 卅四、聞名得忍願;卅五、女人往生願;
卅六、常修梵行願;卅七、人天致敬願;卅八、衣服隨念願;卅九、受樂無染願;四十、見諸佛土願;
四十一、諸根具足願;四十二、住定供佛願;四十三、生尊貴家願;四十四、具足德本願;
四十五、住定見佛願;四十六、隨意聞法願;四十七、得不退轉願;四十八、得三法忍願。
隋代淨影寺慧遠大師(523-592)所著的《無量壽經義疏》,將四十八願分為「攝法身願(包含第十二、第十三願與第十七願)、「攝淨土願」(包含第卅一願、第卅二願)、「攝眾生願」(包含其餘四十三願)等三大類。
「攝法身願」是指成就佛的法身,主要是表達阿彌陀佛的法身光明無量與壽命無量,為十方諸佛所讚歎,也希望十方世界眾生信樂持名,欲生其國。
「攝淨土願」是指成就淨土,此類數量最少,旨在建立一個最清淨、圓滿、莊嚴的淨土,使來生其國眾生在此殊勝的國土中見色、嗅香、聞聲、觸光,皆自然能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
「攝眾生願」是指利益十方眾生,這可針對其對象再細分為淨土人天、淨土聖眾、他方眾生、他方菩薩等四種。其中「淨土人天」一項,康僧鎧稱往生其國的眾生為「國中人天」,這是當時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團體一般所使用的表達方式,其餘譯本中則將其稱為「有情」或「眾生」、「人民」。此類發願數量最多,也是阿彌陀佛大願的重心,說明阿彌陀佛如何以其願力攝受十方眾生往生到極樂
世界,到了極樂世界有何殊勝,又是如何修行成就佛道等等。
若以現代的語言來解釋,四十八願所要表達的是一種終極的宗教理想:一是追求永恆的生命,突破人類感官與壽命的有限,達到超越與無限。二是創造清淨美好、和諧安樂的理想社會,解脫生存的困頓。三是完成宗教上的圓滿境界,花開見佛,修行得證涅槃。
阿彌陀佛發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,目的是為了救度眾生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和他一樣壽命無量、光明無量,以大悲願力攝受眾生,橫截生死流,圓成佛道。由此無邊的大願力,成就了完美淨土—西方極樂世界。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