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的傳承與永續
45 永續發展必須掌握佛法的根本



爬梳教史,尋根探源
佛法從印度傳播到東亞、東南亞,再到歐美,乃至到世界各地。佛法能在各個區域發展,常常是因時、因地制宜的。以袈裟為例,漢傳佛教有漢傳佛教的僧衣,藏傳佛教有藏傳佛教的僧衣,南傳佛教也有南傳佛教的僧衣。不同地區各有其在地的特色。
 
因應地方風土民情,隨順當地生活文化,而與當地融合、發展在地化,這是必要的,但這樣的隨俗發展也可能會出現問題。所以,在因應當地的文化、習俗乃至思想時,要常常回頭尋根探源,回到自己的根本。
 
例如,佛教在印度發展到中、後期,逐漸與印度教的梵我思想融合,開展出來的如來藏思想傳到中國後,爭論一直存在。有的排斥它,說它非佛說;有的為了納入佛教系統,而主張它兼攝唯識與真常,其實不違佛陀的無我、空性思想,這些至今仍然定論不一。
 
佛教傳播到中國,在魏晉時期,譯者以及義解、傳法者,為了讓人易於瞭解,引用道家無為的思想來詮釋空性和涅槃。如此借用,人們當然容易理解,卻也讓佛法的無我、空性思想變得不純粹。直到西元四○一年,鳩摩羅什來到長安,把前人譯過的部分經典重譯,緣起的思想這才明朗起來。
 
掌握佛法的核心思想
佛法的根本教義是緣起、無我,掌握了佛法的根本,在運用善巧方便的世俗諦度化眾生時,才不會偏離佛法的核心思想,隨波逐流,以至於捨本逐末、忘失根本的精神。
 
例如,民國七十年代,台灣佛教在舉辦七月盂蘭盆法會時,有一陣子跟著民間宗教摺蓮花紙,法會結束就燒化蓮花紙給亡者。蓮花是佛教的意象,儘管佛教不能全然唯心,仍需以物質表顯心意,但燒蓮花紙卻不脫燒紙錢的意識型態。民間燒紙錢是認為人死後流落幽冥,需要陰間的紙鈔,所以燒紙錢賄賂冥界鬼卒或自己享用;燒蓮花紙則據說是要讓往生者踩著前往西方極樂世界,燒一朵蓮花就等於為亡者誦好幾部的經等等。
 
佛教主張因緣果報的思想,認為「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」、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亡者死後會遭遇何種果報,但憑生前所做的善惡業而定。燒紙錢給亡者,並不能使亡者罪業消失,他們也不會因此就可獲得福報。如果亡者生前自己沒有修行念佛,光憑死後由他人代燒蓮花紙,又如何能藉此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?
 
為了適應民間習俗,而一窩蜂地跟隨流行,事實上,對佛法的永續並沒有真正的助益。佛法要能深入人心,令人嚐到深刻而雋永的法味,就必須不離根本的思想精神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