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121 期
2015.12.20
釋悟因
道場宗風與領導管理40 危機處理的原則
僧團在永續發展中,避免不了會遭遇到外界的攻擊、批評或自我內在的矛盾,這是必然的過程。
分辨界線,跨越矛盾
進入佛門,並非要與外界隔絕,因為要弘法度眾,反而要更入世,與世人有更多的接觸。所以,在處理眾人的事務時,要更加謹慎、細心,才能使事情圓滿進行。
例如,民國一○三年,台灣發生頂新集團黑心油事件,這起事件使得慈濟飽受社會的批評。頂新集團並非由慈濟所經營,但其負責人之一的魏應充皈依證嚴法師,是慈濟的榮董,慈濟為了國際賑災而開發的香積麵,便是由頂新代工的。社會人士針對黑心油事件一面批評一面檢討,說他以黑心油賺了大眾的錢,又大筆地捐款給慈濟,慈濟為何沒有教育、感化他,而讓他做出如此危害大眾健康的違法行為?進而要求慈濟作出回應。
社會大眾更點名證嚴法師要出來說話,說她應秉持作師父的威嚴,好好地管教徒弟……。最後,陸續將慈濟事業經營中的缺失一一陳列出來,例如內湖沼澤地開發、農地開發乃至買股票等等,慈濟一夕之間面臨重大的危機。但慈濟一直保持沉默,也未出來道歉,社會的輿論、撻伐,於是排山倒海而來。如果你是慈濟的領導人,你會如何處理?
慈濟一向是社會形象良好的慈善機構,如今卻受牽連而被社會大眾批評得一無是處,媒體、網路甚至從慈濟罵到佛教:「哦!原來佛教是這個樣子!」可說一竿子打翻了整條船!如果社會發生不公不義的事,只因為那不公不義的某個人捐錢給佛教,佛教就得扛起這不公不義的責任,那也未免扛得太重了!社會公理正義的維護,是社會上每一份子的責任,這一行業歸這一行,那一行業歸那一行,責任各有歸屬。魏應充捐錢給慈濟和他違法賣黑心油是兩回事,不必混為一談。一個人所造的善惡業各有其因果,善惡無法相抵,也不應混淆,分辨清楚這些界線,才可能跨越矛盾。
證嚴法師說她個人是歸屬僧團,而慈濟所有的志業體的推動者並非出家人,都是由在家居士在共同的理念下推動的。儘管如此,社會大眾仍然認為這是一個佛教的機構,而且擁有極大的社會資源。說到這裡,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資源回收問題。
模式與方向的再確認
資源回收是慈濟近年來另一個備受爭議的部分。一直以來,就有人從事回收破銅爛鐵。慈濟做社會資源回收,當然要運用很多的人力,幾乎在社會每一個角落都有人號召做資源回收。收集以後,再作細項分類,或轉化之後再生產,賣得高價。這就讓人眼紅,看到它垃圾變黃金,就說慈濟搶走了窮苦人家做資源回收的機會,賺盡天下的錢,也沒有回到窮苦人家的身上。
我們不妨從運作模式以及影響力來看。這些垃圾是社會大眾共同產生出來的,可以再回收、再利用,勸請大家養成惜福的習慣,不要亂丟垃圾,要珍惜資源,愛護地球。這是一個善舉,也確實轉化成可用的一筆資財。這是慈濟所帶動的影響力!
慈濟建立了一套資源回收的模式,影響甚廣,也推行甚久,但是世間的批評永遠層出不窮。當一種模式被運用而且大量複製時,那模式與他人利益的分配可能會有所交集,這時最好檢查一下這個方向是否正確?是否能與他人有所區隔?看清楚彼此如果是不同的運轉方向,就如慈濟並不以賺錢為目的,而是為了慈善濟世,如果這個目標是清楚明確的,就可以繼續安心上路了。
團體在永續發展的歷程中,難免遇到危機,危機處理永遠是團體的考驗,是無時無刻要面對的。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