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續
有一菩薩:結跏趺坐 名曰普賢



 
偈頌
 
有一菩薩,結跏趺坐,名曰普賢。
身白玉色,五十種光、五十種色,
以為項光。身諸毛孔,流出金光,
其金光端,無量化佛,諸化菩薩,
以為眷屬。安詳徐步,雨大寶花,
至行者前。其象開口,於象牙上,
諸池玉女,鼓樂弦歌。其聲微妙,
讚歎大乘,一實之道。行者見已,
歡喜敬禮,複更讀誦,甚深經典。
遍禮十方無量諸佛;
禮多寶佛塔及釋迦牟尼;
並禮普賢、諸大菩薩。
發是誓願:若我宿福,
應見普賢,願尊者遍吉,示我色身。
 
注釋
【1】結跏趺坐:即盤腿而坐。有二種:若先以右足置於左腿上,再以左足置於右腿上,叫做「降魔坐」。若先以左足置於右腿上,再以右足置於左腿上者,則叫做「吉祥坐」。

【2】普賢: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,以「大行」著稱。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,純一妙善,故稱「普賢」。與「文殊菩薩」同為釋迦如來之脅士,文殊駕獅子侍如來左側,普賢乘白象侍右側。

【3】化佛:佛菩薩等以神通力變化作佛形。 

【4】化菩薩 :佛菩薩以神通力變化之菩薩身。

【5】徐步:慢慢地走。

【6】行者:  1.指修行佛法的人。如惠能大師初親近五祖弘忍大師,人稱盧行者。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.也指方丈的侍者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3.在寺院服務,但未剃髮的共住共修者。
 
【7】玉女:指顏貌端正,色相具足;於諸毛孔出旃檀香;口出青蓮花香,言語柔軟;舉動安詳;食自消化,非同世間女子有諸不淨。

【8】鼓樂弦歌:彈奏樂器,和著琴瑟來吟詠唱誦。

【9】大乘:「乘」為車乘,有「運載」之義。「大乘」,即是大車乘,能度載更多的眾生,致力菩薩道的實踐,是菩薩的法門,以救世利他為宗旨。其最高的果位是佛果。

【10】一實之道:唯一真實的道理。

【11】十方:即指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。

【12】多寶佛:東方寶淨世界的教主,五如來之一。此佛入滅後,以本願力而修成全身舍利。每當諸佛宣說《法華經》時,必從地踊出,現於諸佛前,為《法華經》的真實義作證明。

【13】宿福:過去世所種下的福德善根。

【14】遍吉:普賢菩薩的異譯。「普」與「遍」;「賢」與「吉」,字異義同。

【15】色身:由地、水、火、風等四大等色法所組成的肉身。語譯有一尊菩薩,盤腿而坐,名字叫普賢。身體的顏色像白玉一般晶瑩,頸項散發出五十種光芒、五十種色彩,身上八萬四千個毛孔,孔孔流出金光。金色光芒的前端,化現無量諸佛菩薩,成為普賢菩薩的法眷道侶。普賢菩薩騎著白象,安詳緩慢地前進,在菩薩經過的路上,從天空飄落下許多美麗的大寶花,就這樣來到了修行者面前。

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,開口時,在象牙上現出美麗的玉女。玉女一邊彈奏樂器,一邊吟咏唱誦,用美妙的音聲,讚歎大乘佛教是唯一真實的道理。

行者見到普賢菩薩示現,歡喜禮敬,更用心誦讀修持大乘經典。遍禮十方無量諸佛;禮敬多寶佛塔及釋迦牟尼佛;並禮敬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。

最後,發下誓願:如果我過去世曾種下福德因緣,能夠見到普賢菩薩,希望遍吉尊者(普賢菩薩),能顯現色身讓我親見,為我加持。
 
解析

偈頌出自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。此經勸人發起大乘心,持誦大乘經典,並勤修懺悔法門。普賢菩薩護持大乘經典,不遺餘力。《妙法蓮華經.普賢菩薩勸發品》記載:「是人若行、若立,讀誦此經,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,與大菩薩眾,俱詣其所。而自現身,供養、守護、安慰其心,亦為供養《法華經》故。是人若坐思惟此經,爾時我復乘白象王,現其人前。其人若於《法華經》,有所忘失一句一偈;我當教之,與共讀誦,還令通利。爾時受持讀誦《法華經》者,得見我身,甚大歡喜,轉復精進。」

這段經文,記載普賢菩薩曾發誓願,要供養、守護讀誦《法華經》的信眾,並在他們的面前現身,讓信眾心生歡喜而更加精進。普賢菩薩身量無邊、音聲無邊、色像無邊;普賢菩薩騎乘六牙白象,象身長四百五十由旬,高四百由旬;普賢菩薩變化神通,六支象牙的前端出現六座浴池,每座浴池中生長十四朵大蓮花,花上有比天女還莊嚴的玉女,手中化現樂器,花葉間還有各種飛鳥穿梭其中;象鼻上有花,花莖為紅真珠色,葉子金色,含苞未放。

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,與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四十八》所記載轉輪聖王七寶中的象寶相似,七寶為:「一者輪寶,二者象寶,三者馬寶,四者珠寶,五者女寶,六者主藏寶,七者典兵寶。」象寶的特色:「有白象王名滿呼,乘虛而來。七肢平跱;口有六牙;頭上金冠;金為瓔珞。以真珠交絡其體,左右佩金鈴。象有神力,變形自在。」

當轉輪聖王在世時,會出現七寶;當如來在世時,就有七覺支寶出現於世:「若轉輪王出於世時,當知有此七寶出世。如是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出於世時,當知亦有七覺支寶出於世間。云何為七?念覺支寶、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喜覺支、息覺支、定覺支、捨覺支寶,是謂為七。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出於世時,當知有此七覺支寶出於世間。」(《中阿含經.卷第十一》)

大行普賢菩薩勤修佛法,護持大乘經典,也勸修懺悔法門。普賢菩薩發下十大願,其中一願就是「懺悔業障」。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:「佛諸弟子,若有懺悔惡不善業,但當誦讀大乘經典。」誦讀大乘經典也是懺悔法門之一。

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說明業障從妄想生起,懺悔從思惟實相開始。經文:「一切業障海,皆從妄想生,若欲懺悔者,端坐念實相。眾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,是故應至心,懺悔六情根。」

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也詳細說明懺悔的五種方法:「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。思是法者,是名剎利居士修第一懺悔。第二懺悔者,孝養父母;恭敬師長,是名修第二懺悔法。第三懺悔者,正法治國、不邪枉人民,是名修第三懺悔;第四懺悔者,於六齋日,敕諸境內力所及處,令行不殺,修如此法,是名修第四懺悔。第五懺悔者,但當深信因果;信一實道;知佛不滅,是名修第五懺悔。佛告阿難:『於未來世,若有修習如此懺悔法,當知此人著慚愧服;諸佛護助;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」

思惟法義;孝敬父母師長;正法治國;令行不殺;深信因果,都是懺悔法門修持的內容,正是製作懺儀的重心。普賢菩薩護持大乘佛法,深修懺悔法門,因而《梁皇寶懺》、《大佛頂首楞嚴懺悔行法》、《慈悲三昧水懺法》、《消災延壽藥師懺法》、《慈悲地藏菩薩懺法》等懺儀,都收〈有一菩薩〉這段偈頌。除祈請菩賢菩薩現身護持,也勉勵大眾以菩薩為榜樣,勤修懺悔,勤誦大乘經典,修習大乘法門,就能親見菩賢菩薩顯現的瑞相,而生深厚的信心,誓願在佛道上更加精勤不懈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