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修—心的訓練與引導
2在蒲團上體驗所有經典



學習是為了什麼?
2014年時,我受邀至馬來西亞佛學院所舉辦的「佛教教團的領導智慧研習營」擔任主講者。主講「佛教與國家社會相互依存」、「佛教教團在社會的功能」、「人才與團隊」、「永續發展」四大主題,分享我多年對台灣漢傳佛教寺院、比丘尼僧團的觀察與領導經驗。(編按:詳細內容請見本刊第120期《在團體中茁壯自己》、第121期《具使命感,造就不凡的人生》)
 
除了課程的講授之外,還讓學員們進行小組討論,個別談談人生最痛苦的是什麼。他們說最痛苦的就是要不斷地學習,有學習不完的課程,也不知道學習之後要如何運用,或運用在何處。他們還提到常常聽師長說,為了未來就要趕快學習,但如何知道未來是什麼?現在學習的課程,究竟與未來有什麼關係呢?因為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,所以,對學習這些科目缺乏興趣又勉強學習,而感到痛苦。
 
從觀察身心開始瞭解經典
一般世學的課程,重在培養我們的知識,但佛法的學習則重在調伏自心、解脫煩惱。經典告訴我們,修行首先要安身,然後安心。
 
在佛學院裡的生活是穩定的,日常生活都有時序的安排,身體自然能夠安住。接著就是要如何安心,心的不安來自於對一切事物的「意識分別」。這些煩惱心所,不論是善的、惡的,它們乍然生起又瞬間滅去,迅速地生生滅滅,一直在你的身心裡纏繞,讓你片刻都不得安寧。
 
有什麼方法能讓這些不安平息下來呢?那就是禪修。學著放鬆、沉靜,專注於觀察呼吸,那種不安的躁動就會慢慢地平息下來。可是一旦平息下來,你又會開始覺得感到無趣,甚至乾脆打起瞌睡。那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妄想紛飛的散亂狀態,不打妄想時又會落入昏沉,修行便不可能有所進展。
 
經典所說的教理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內容,那是指導我們修行的方針,如果不通過自己禪修的用功去體驗經典,只是一直背著《百法》,即使所有的名相都背得滾瓜爛熟,仍然只是知識上的瞭解,不久就會忘記,反而會產生「為什麼要看這些經論」的質疑。這樣浪費寶貴的學習光陰,就會很可惜了!
 
其實修行是要自己用功的,如果你對自己身心的奧秘充滿好奇,那麼就把三藏十二部經全部都連在一起,從身心上去學習。因為佛陀說法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解脫身心的束縛,一切的教法所說的真理都不離這個身心,只有在自己身心裡用功與學習,你才可能了解佛陀所說的真理。
 
如何就我們的身心來修行呢?例如《百法》裡說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六識幫助我們了別外在的六塵。例如,鼻子不只是要呼吸,還要聞香、聞臭,能分別各種味道的心就稱為「鼻識」。各個感覺器官都有它個別的功能,才會分成眼識、耳識、鼻識等,這些功能無時不在身心上運作,我們便在其上生出喜、怒、哀、樂各種情緒與煩惱。修行就是在覺知我們的煩惱之因,並以佛陀所說的方法去對治它。
 
在禪修時,可能從身體內部會生起強烈的感覺,有時是這裡痛一痛或那裡癢一癢,平常也可能會有這些情況,但你並未在意它,一旦開始打坐以後,反而感覺非常明顯而產生干擾。
 
這也就是我們應該要用功的地方,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不為所動地去覺知它,不生起任何喜歡或討厭的念頭,或開始分析它是什麼。從頭到尾就只是覺知,不必再多做什麼,這個才是禪修。當覺知力愈來愈強時,你會發現自己所以為的這個堅固的、實質的身體,其實是無常變化且無法自主的,一切都空而不可得。這就是所有經典要告訴我們的真理。
 
所以,可以在一個蒲團上就體驗所有的經典,你看這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啊!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