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場宗風與領導管理
33 以智慧處理佛門事



持守戒律是一門不容易的功課。戒律要持得清淨,不是只有在文字上緊守 戒條而已,必須透過智慧來判斷何者為宜,才能使自己的行止合於戒律。一時 糊塗很可能會被人栽贓,或可能斷事不善而形成紛爭。
 
佛世時,就有僧眾發生這種被栽贓的情事。
 
佛世比丘被栽贓的故事
有一個人走在道上,途中因疲累而在路邊休息,離開時忘了拿走他裝著千 兩黃金的囊袋。有一群比丘恰巧經過,也在該處休息,發現了這只裝著黃金的 囊袋,頓時面面相覷。比丘們認為:「先拿著這袋黃金,路上如果遇到折回尋 找的失主,就可以交還給他。」失主前行數里後,想起丟失的囊袋,於是疾行 返回。比丘們便將囊袋物歸原主,失主卻說:「囊袋裡的東西為何短少了?」 比丘們回答:「我們撿到的就是這麼多啊!」
 
失主告到官府,由波斯匿王親自審理,國王就問比丘們:「事情的過程如 何?是否如他所說的有短少嗎?」比丘們回答:「袋內的東西本來就這麼多, 再也沒有其他的了。」波斯匿王就問失主:「你原來袋子裡面有多少?」失主 貪心地說了一個數量,王就請管理庫銀的臣子依照那人所說的斤兩重新裝袋, 結果袋子根本裝不下那麼多的黃金。波斯匿王明白是失主不老實,就說:「如 果你的黃金不只這些,那麼這一包就不是你的,應該全數入於官府。」
 
當時,有一些少欲知足且知慚愧的比丘,便嫌責那一群比丘為何要手捉金 銀,害得那位失主被官府治罪,且千兩黃金都被沒收了。於是便將此事稟告佛 陀,佛陀也同樣呵責這群比丘行為是非威儀、非沙門法、非淨行,不應該如此做。因此制戒:「若比丘,若寶若寶莊嚴,自捉、若教人捉者,波逸提。」規 定比丘要避免碰觸任何貴重的物品,例如:金、銀、珠寶、瑪瑙、琉璃、真珠 等等,以免被人栽贓而有盜取的嫌疑,惹來是非,同時也被居士譏嫌。
 
 運用智慧,無私處理
在現代社會裡,僧人很難避免不碰觸金錢、管理金錢,因此除了執事與生 活必需,其他時候還是要避免碰觸任何金錢與財寶。尤其佛寺是一個公共場所, 每天都有往來禮佛、培福的居士,如果居士的錢財在寺院裡遺失,這時就可能 產生紛爭。
 
紫竹林精舍曾發生過這樣的事。有一位居士來寺禮佛,他把手提包放在腳 邊,很虔誠地合掌、閉目頂禮佛像,等他站起來時,手提包已經不見了。裡面 有IC卡、現金,以及剛從銀行領出的款項。早期沒有監視器,無法調閱錄影帶 蒐查,就趕快向警方報案,警察做完筆錄後就走了。到了晚上,有人在巷口撿 到手提包,把它送到紫竹林精舍。
 
法師請那位居士來認領,居士查看了手提包後說:「皮包是我的,身分證 也是我的,可是裡面的錢都已經被拿走了。」法師問:「被拿走多少?」他回 答:「不知道。」法師又說:「你怎麼會不知道呢?」他說:「我就放在那邊, 全部被拿走了。你們為什麼沒有幫我照顧好!」他的言下之意,除了法師沒有 善盡保管的責任,似乎也有瓜田李下的嫌疑。
 
若你遇到這樣的事情,這時要冷靜下來,不可驚慌,在律藏裡佛陀便教導 比丘,如果他人說丟了東西,你要先問他:「你裡面放什麼東西?數量是多少?」等找到東西,兩個要互相對照,才能確定是否為他所有。
 
身為教團領導者,遇到紛爭時就必須「斷事」―決斷事情。若斷事不清 楚,會讓人失去信心;斷事公正,就能令人心服口服。不需要袒護任何人,也 不可顛倒黑白,一切都要以公正的心、謹慎的態度,運用智慧來處理,才是一 個成功的領導人。
 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