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場宗風與領導管理
30 維持井然有序的宗教生活



在佛寺的日常作息裡,不論是早晚課上殿、二時用齋、集會說法都有特定的板響訊號,以維持寺院的生活秩序。大眾各聽板響作息,生活不致雜亂無序。
 
道場宗風從秩序中顯現
在《禪林寶訓》中提到一個故事。宋代的雪堂道行禪師擔任薦福寺住持時,詢問一位初來掛單的僧人,在來寺途中有否遇到善知識?僧人回答:在信州的博山,有位住持悟本和尚是善知識,可是並未拜見他。
 
道行禪師反問他如何得知,僧人便說:「入寺路徑開闢,廊廡修整,殿堂香燈不絕,晨昏鐘鼓分明,二時粥飯精潔,僧行見人有禮。以此知其為好長老。」這位僧人是從寺院內外整齊清潔的環境、莊嚴的殿堂,以及有序的鐘鼓法器、粥飯的清潔衛生和如法有禮的僧眾等等,來判斷悟本和尚必定是一位善知識。道行禪師聽了也讚歎這位僧人是個具有參方眼的行者。
 
一個道場的宗風,不只是看僧團大眾書讀得多或少,也不只是從衣著、飲食的好壞來判斷,而是要看道場的整個秩序,以及僧眾外顯的行儀、舉止。悟本和尚的道場莊嚴清淨的氛圍,無形中感染了那位僧人,讓人生起景仰之心,這就是管理有序的有「道」之「場」。門人可以在其中耳濡目染,熏修戒德、定德、慧德。由內而外,由外而內,尤其二時粥飯、道場清潔,可見執事人對大眾健康的愛護。
 
什麼是「德」?佛法講緣起支性,任何事物都會依因待緣而起。戒德、定德、慧德的養具也是如此,需要具足許多內、外的條件。道場除了提供衣服、飲食、醫藥、臥具等四種基本生活資具外,生活秩序的管理更是重要。
 
修道生活如果井然有序,僧眾自然能收攝、安頓身心,六根不向外散逸,對聽聞佛法、思惟法義感到喜悅,進而便能開顯本具的智慧,這就走向了聖道支性。否則,大眾的生活作息將無法適從,便無法發揮共修共住、互相砥礪的力量,個人恐因怠惰而退失道心,道場亦不成其為道場了。
 
生活的管理是修行的表現
每年香光尼僧團結夏安居,僧眾都會安排安居期間個人的功課。我總是會告誡大眾:安居期間大家都應該用功,想要安排誦多少部經或禮拜多少部懺都很好,大家儘管好好地用功,但不可把個人的物品任意堆放,即使放在個人的寮房裡,也要擺放整齊,不可侵擾同寮房共住者的空間。
 
此外,公共空間更要保持乾淨,不可東堆西放,即使暫時存放也不可以。因為公共空間是屬於大眾的,個人任意佔用的話,就是侵犯了別人的空間。常住提供寮房、辦公桌、自修區,是屬於個人可以支配的,但仍不是屬於個人的。如果為圖自己方便,任意堆放私人物品在公共區域,連這樣明顯無序的雜亂都毫無感覺,而說自己是個禪修者,如此的禪修會修得好嗎?
 
修行的表現,就在這些外顯的生活管理、時間管理、空間管理之中。如何在生活中不起煩惱,也能護持別人不生煩惱?從基本的生活訓練,從自己的物品不亂丟,從生活的檢束開始。修行人思想可以活潑,但是現實面的生活秩序、作息板眼、儀軌,務必要有條有理,不可紊亂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