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手札
佛經會說話




印度奧修大師在《禪宗十牛圖》中說:「連廣大的天空都沒有像人那麼廣大,因為或許天空有盡頭,但是人的探詢是無盡頭的,它是一個永恆的求道旅程,無始無終。」不僅求道的旅程無始無終,亙古以來,求道的方法更是難以計數。
 
對任何一個宗教來說,經典的本身雖不等於真理,但無疑地,它是指引求道者見到真理的指標,經典中所記載的教理與實踐法門,是求道者不可不鑽研的。所以,正確地理解經典是非常重要且基本的一件事。
 
然而,以佛教來說,談到研讀佛經,一般人的印象往往是「佛經難懂」,那艱深的道理與陌生的名詞,往往令人望而怯步,佛經的形象似乎怎麼也親切不起來……,其實佛經會說話,只是我們不懂它的語言罷了。既然溝通有障礙,如何談得上真正體解它所要表達的思想,進而成為它的知音呢?
 
我們之所以與佛經產生隔閡,是因為我們研讀佛經時,通常只著重在法義與哲學的探討,對於佛經中的語法、辭彙等語言的層面,往往不加留意;或者是以現代的理解習慣去解讀佛經,而忽略了佛經語言變遷的問題。事實上,從東漢以後許多被翻譯出來的佛典,乃至唐宋以降所出現的禪宗語錄,這些佛經翻譯或著作時用的都是當時的群眾用語,這些語言又隨著時代不斷變遷,而產生了很大的差異。例如有些辭彙今天習用,但在佛經中的意思卻完全相反,若我們讀佛經時,忽視語言學的部分,不僅可能誤解經義,甚至違背佛陀的本意。因此所謂的「佛經難懂」,除了義理名相的艱澀之外,語言的障礙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。
 
本期專輯「從語言看佛經」便嘗試從語言學的角度探索佛經,邀請致力於「佛經語言學」研究的中正大學竺家寧教授,帶領其學生們為讀者介紹佛經語言學的定義、範圍、內容及研究方法、研究現況,同時也介紹幾個佛經中常見辭彙的詞義發展情形,提供讀者一條認識佛經的新途徑。
 
漢譯佛經中蘊藏有豐富的佛教文獻資料,是佛教重要且龐大的遺產,其中不僅有佛陀的教示,更有歷代高僧大德為使佛教在中國紮根所投注的血汗,他們在翻譯乃至後來自撰的過程中,在不同的時代採用了不同的俗語辭彙,於是幾千年來那些各時代的俗語辭彙便在佛經的各個角落,對著每位閱讀者說話,串連起我們對佛經的認知。
 
當你翻開佛經時,你聽懂佛經在說什麼話嗎?讓我們從認識佛經語言開始,正確地了解佛經,無礙地與佛經溝通!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