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遇潘尼卡



前年籌備印度專題時,讀了一些印度重要典籍及釋論。一本「智慧瑜伽:商羯羅《自我知識》及釋論」,翻頁讀到這句釋論:「商羯羅說,一個人走向解脫需要具備一些條件,⋯⋯ 如自制、忍耐、信仰、渴望解脫。對於那些渴望解脫的人,他們不會懷疑自己不能解脫。對於他們,渴望解脫不是一個知識論事件,而是一個生存論事件。」(王志成)就像四季豆埋入土中,便不能拒絕土所灌輸進來的一切,我以生存需求般的強烈,搜尋這本釋論的作者——浙大王志成教授所有翻譯及釋論的作品。
 
其中一本譯作《看不見的和諧》,翻頁再讀到:「假定我成功地把他者理解成他者,這是不夠的,因為他者不把自己理解為他者,而理解為自我。所以,我不會真正理解他者,除非 ⋯⋯ 實行類似於如下道德訓喻所說的一種壯舉:愛鄰人如愛自己(不是如你的鄰人而是如你自己)。」(雷蒙.潘尼卡)從四季豆長成一株葉苗,而不是更大一號的四季豆,那型態怎麼也不像的改變,就發生在接觸潘尼卡的
思想之後,我對「自」與「他」的意象,再也沒有出現「定義」的焦慮。
 
這是與潘尼卡的相遇。相遇是偶然帶來的幸運。
 
悟因長老尼領著雜誌社編輯團隊,親自來到西湖旁的浙江大學,拜訪雷蒙.潘尼卡中譯本授權的王志成教授。為何要引薦潘尼卡的思想呢?悟因長老尼說:「潘尼卡講對話,尤其是各個宗教之間的對話,這不是現時代最需要的嗎?潘尼卡說看不見的和諧,和諧本來就看不見,因為和諧是動態的,不斷在每個關係中尋求平衡,不可能停下來。尋求平衡就是對話;和諧,必須先開放與理解。」
 
我們會陸續刊載「雷蒙.潘尼卡」文集,本期先繞轉著「宗教對話」的重要性、心態、原則與目的。讀者可先從第一篇的導論得到輪廓,進入潘尼卡廣博綿密的思想。
 
潘尼卡有段話:「業報道出一切存在物的偶然性、相互依存性以及隨之而來的統一性。正是因為沒有一個個體存在物——甚至整個世界也不——是完全的、完滿的、完美的、已完成的。在這個意義上是無限的。」最近身邊一位親近的人,面臨了難以理解的艱難,艱難的現在與未來。我從她重新學走路,不穩的步伐,還是堅持跨出的每一步中,理解到業報所展示的真正可貴,是活下來的永不停止的努力——不期待偶然帶來幸運,這是生存論事件,就算面對型態與之前再也不像的改變,仍有自由與希望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