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期話題
貫徹佛教倫理 根絕雛妓問題



雛妓的存在一向是第三世界的猩紅烙印,被國際文明社會引以為恥。不料,臺灣在即將邁往開發國家之際,色情業氾濫,雛妓問題也竟成為社會的沉痾。

 

依據專家調查:臺灣社會的雛妓人口,已高達六到十萬人之鉅,平均年齡只有十四點五歲,占同齡人口的百分之十四;而自願從娼者,已高達三成以上!

 

雛妓問題的層面,不單雛妓本身,涵括了家庭、教育、社會,甚至宗教與文化等,要思維雛妓這個嚴肅的問題,不妨根據少女淪為娼妓的原因與過程去思考。

 

家庭、社會.因素

 

一般人認為溫馨的家,無疑是她們惡運的轉捩站。絕大多較的雛妓仍保有童貞時,因面臨父母爭執、離婚、再婚的問題,甚至遭到親人強暴,在走投無路下,不必學識、能力, 又「免經驗」、「輕鬆」、「高薪」的色情行業,自然成為認她維生的途徑。

 

有些少女則因為父母、親人染有吸毒、酗酒、賭博等惡習,在傾家蕩產之後,被當成汽車、房子般,或分期或終生 r抵押 」、「變賣」。

 

而當雛妓被警方查獲時,家長居然表示:孩子平常就晚(少)回家;孩子「陪酒賺錢沒什麼不對」;孩子「工讀」,「不覺得孩子有什麼異樣」;甚至孩子被領回以後, 更有父母將子女再度賣出!

 

另一力面,不肖民代、員警、嫖客、人口販子等形成堅強的共犯結構,有六至十萬個雛妓,就有六至十萬家色情營業單位,遍布在你我的近鄰右舍,他們是串連在雛妓與嫖客間無形的線。「雛妓買來之後,『就要不斷接客』!」業者一語道破雛妓的非人生活—— 她們被注射荷爾蒙 「催熟」以便早日待客; 被注射麻醉、興奮劑等毒品提神,進而達到控制。

 

嫖客與雛妓商品

 

「雛妓是社會必然的罪惡」,這是亙古以來人們嫖妓的遁詞,而今嫖客更在調笑戲謔間,強調雛妓既年輕,又「乾淨」、「感覺好」、「可滋補」,強烈反應出把女性「物化」成「人肉商品」,並以老嫩作為身價標準的迷思,以致嫩牛肉秀充斥廟會、婚禮、葬儀, 在在顯示臺灣社會愈富足卻愈野蠻的事實。

 
嫖客們縱欲、視雛妓為洩欲器具的不人道行為,使得雛妓稚弱的心靈受到戕害、扭曲,形成嚴重自卑及生活價值虛無的人格。若再加上揮不去的毒癮、奢靡無度的生活習慣,未接受正常教育,無疑地,雛妓將因沒有機會拓寬眼界,也沒有能力游向上流,而在「笑貧不笑娼」 的風氣裡 , 做為人肉市場的祭品——脫得下衣服,卻拿不起一根針。

 

所以希望根絕雛妓,唯有解開這幾重因素織成的複雜網絡,而最根本的關鍵在於:人對「自己」與「依報世界」關係的認知錯誤。我們以為建立的觀念與行為,有:

 
 

一,孩子非私產不能出賣

 

生命是平等的,孩子並非父母的「私產」,豈可任由買賣?而此販賣子女的行為竟見容於今日的臺灣社會?!因此,尊重生命、保障「兒童人權」,當是現代社會公權力應嚴懲的問題!也是社會人際必守的倫理 。

 

二、讓她重生在一個溫暖的家

 

父母失和無法營造溫暖的家庭氣氛,是少女無怙的根本原因,「一日從娼」成為少女生命中難以抹滅的傷痕,對於已淪落的少女,我們以為:模範佛教家庭,在通過家庭歷史、成員品性、兒童管教方式、......等考核後, 可以認養逃出火坑的雛妓,讓她們在溫暖的家庭中,重新開啟生命的另一扇門。

 

三、持守五戒,不再嫖妓

 

傳統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定位多偏向工具性的附屬品,以致「男子有錢就找女人」的惡俗,歷久不衰;而今唯有人人奉行五戒,才是自尊尊人的實際作法:

(1)不殺生——不傷害任何人的生命與靈性;

(2)不偷盜——不貪非份之財,尤其不劫奪他人資生外財;

(3)不邪淫——不侵犯自己配偶以外的任何異性,同時平等對待配偶;

(4)不妄語——誠實、敦厚與人溝通;

(5)不飲酒——不碰觸會迷亂人心的麻醉物品,令精神失控,讓前四戒的堅持毀蝕於一旦。

 

雖然五戒要推展到二千萬人身上,是一龐大的工程,但每位佛陀的弟子,如能從自身每日踐行五戒做起,自覺覺他、利樂有情,以此做為孩子的模範,相信愛心、耐心會使它成為可能。如此嚴持正命、正業的生活,再進一步深切關心我們的教育體制、社會倫理,這應是對解決當前的雛妓問題,表達誠意的具體作法!

 

 

 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