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隨感覺起舞:純淨喜悅的愛
慈愛隨著「無我」而產生

當「心」從「我」的幻相中釋放出來,一種慈愛的特質就在生命純淨的喜悅中產生。 那不是期待成為任何事或任何人;也不是期待持續或永恆。 它不是任何事物所造成的,那只是事情的本然。



沙門僧團依著戒律而生活,不流露對愛與喜悅的表達,人們或許會因此而認為修道生活是冷漠與無情的—僧團裡沒有摯愛感情的氛圍,在作法與表達上相當地拘謹、節制。—儘管如此,這不一定就否定了愛。具足正念,並經由我們與自己的身體、僧團、在家人、傳統以及社會聯結的方式,寬大、仁慈、包容就在當下,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懷、喜悅與慈悲。
 
然而,這仍是無常與無我的;從其本質不是任何事物的結果來看,同時也是苦的。它並非是令人滿意的主體或附屬品。但是,當「心」從「我」的幻相中釋放出來,一種慈愛的特質就在生命純淨的喜悅中產生。那不是期待成為任何事或任何人;也不是期待持續或永恆。它不是任何事物所造成的,那只是事情的本然。因此,當人們以此方式深觀,那就是信念、信任與摯愛的方式。

見法的信心

人們無法真正地掌握信念、信心與信任。信念不是人們能夠創造的東西。談這些字詞容易,但能真正對法產生信念與信心,必須無論如何皆願意放下任何的需求、主張,或者任何的執著。當我們細察且了解法或事物的真實本質時,就能真正體驗到信心。如果我們真正地深觀法、見法,就會產生信念—一種對真理全然信任與把握的強烈意識。
 
留心壓抑與執取的陷阱

修習禪觀時,如果我們變得更害怕、焦慮、緊張,或在情緒上感到索然無味,那就是方法不正確。很可能是我們用來壓抑感覺或否定事物的方法,結果只讓我們感覺更緊繃且猶疑不定。這表示已執取了某種特定的觀點。我們愈能全然地如實知見事物的本然,就愈能產生信念。信念逐漸地增加,它是一種全然的信任。只有透過完全地信任,才有讓步、放棄或放下可言。它不只是碰運氣或冒險,而是透過信念的體驗。

修行並非抑制覺受的無情

而體驗的途徑是培養出來的。我們必須清楚自己的處境,不要試圖成為自以為希望的樣子,我們必須不作評斷地如實修鍊。對自己、傳統、師長、比丘或比丘尼,無論是那一樣,如果感到緊張、不安、幻想破滅或失望,那麼試著去認清當下的狀況就夠了。要心甘情願接受事情的本然,而非執迷於相信自己所知覺的是正確的真實,或認為自己所認為的是錯誤的。我們不應該有那樣的感覺,這是兩種極端。聖道的修習是去了知萬物有生有滅,它並不是壓抑,或無情的修行方式,即使它聽起來好像是那樣。
 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