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010 期
1987.05.20
編輯組
探尋:通往幸福最近的道路最近的道路
一般聽到「戒」,馬上會聯想到一些拘謹的戒條,而產主畏懼排斥的心理。這些都是不了解「戒律」精神的緣故。戒律表面上雖然有很多的條文,但其出發點是建立在生命間的相互尊重與和樂其存。
那麼,「戒」是什麼?
「戒」的梵語是「尸羅」,含有「止惡行善」之意。大智度論上說:「好行善道,不自放逸,是名尸羅,或受戒行善,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。」
「戒」又有清涼的意思,因為它能防止罪苦熱惱,大乘義章說:「三業之非,燃燒行人,事等如熱,戒能防息,故名清涼。」如果一個人作了犯法的事,他的內心一定是熱惱不安。所以,依著清涼純善的戒行,就可以解脫內心的熱惱而得清涼。
「戒」又叫做「波羅提木叉」,漢譯是「別解脫戒」,就是逐條受持,便能得到個別的解脫。
用現代語言來詮釋,「戒」可分二方面來看:
對個人言,是內心的莊巖,是自我紀律的整肅及自覺的開始。一個人身體髒了,可以用水沖洗;頭髮亂了,可以重新再理;衣服破了,可以縫補;身體病了,可以找醫師醫治......,但我們的心,如果病了、髒了,用什麼來醫、來洗呢?
另一方面就人際關係來看,「戒」是彼此的相互尊重與存全。人是群居的動物,很多時候都會與其他的人交集、接觸、相互依賴......,因此,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衝突而導致於批評、怨言、不滿等,如果不懂得在這當中自我的約制、調適,必然會活得滿心污煙瘴氣,甚至一弄得一片混亂。戒律的目的,正是透過智慧的觀照、道德的實踐,在自他的關係上,尋求一份圓滿的、和諧的、安定的化解之道。
如同佛經上所說:「戒斷於損他,普施無所謂。」從一個更廣大的視野來看,戒律原是建立在「以己度他情」的恕道上,以自己的心情去推度別人的心情,從自己的需要同時去了解、關心他人的需要。故經上說:「凡為自己不愛不快之法,在彼亦為不愛不快之法,然則我如何以己所不愛不快之法害他。」所以,戒律的生活是從熱切、精進的宗教精神中流露出來的一種引導人向上、向善的動力,是慈悲心、寬大心的落實,絶不繁文的束縛,消極的制止,它是實現人類和平幸福的不二法門。
唯有透過律己利他的自我要求,人才活得真實,活得純淨,活得幸福,人與人也才真正有了關懷、信賴和溫暖。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