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光四十特輯(下) —香光尼眾佛學院
台灣的佛學院



台灣的佛學院一直要到1945年後才出現。1949年,隨著大陸的僧侶相繼湧入台灣,許多新的佛學院開始創立。大陸僧侶認為,重新引進戒律和僧伽教育都是同樣重要的任務。例如,白聖認為佛學院對出家人來說至關重要,一般人有許多機會接受教育,而僧侶只能在佛學院學佛。假如僧侶擁有學習和修行的環境,他們便可以承擔弘法的責任,可以「作獅子吼」(釋悟因2001a,7:4)。
 
台灣僧侶妙果(1884-1963)於1948年在中壢的圓光寺創辦「台灣佛學院」,這是台灣第一所佛學院。妙果邀請新加坡的慈航(1895-1954)擔任院長。他計畫創辦一所長期永續的研究學院,只要學生修習完成六個月的課程就可以加入。佛學院在11月2日開辦,有五、六十位學生:12位僧侶、40位尼僧。不過,因為突如其來的政府政策,導致這所佛學院曇花一現。1949年,中共政權成立,許多年輕僧人逃難來台。政府擔心中共間諜假扮成僧人,因此對出家眾實行嚴格監控,尤其是並未加入僧團的出家人;當時有些僧人遭到監禁,甚至被處決。在這樣的威脅下,認識慈航的年輕出家人來到佛學院尋求庇護。佛學院學生人數很快增加到80人,因此,為新生提供食宿,成了一大負擔。除了後勤工作遇到困難,妙果和慈航在教育理念方面也意見分歧。這種種因素,導致佛學院只持續了半年便停辦了,直到1981年,才又以「圓光佛學院」之名復立,成為台灣最知名的佛學院之一(釋見重 1995, p.35),此後圓光佛學院持續辦學數十年。
 
1995年,「台灣佛學院志編纂組」在悟因的指示下進行佛學院名錄整理時,已經收集約60所佛學院的資料。闞正宗也整理出1950年至2003年,在台灣創辦的佛學院的數據,從這份數據列表,更能明顯地看出台灣佛學院的多元和變遷。在這段期間,台灣所創辦的118所佛學院中,只有49所仍持續運作,大部分都只持續一小段時間,甚至由白聖創辦的中國佛教三藏學院也只維持六年。這些佛學院當中,除了一所僧俗皆收之外,其餘都只招收僧眾。其中49所只招收尼僧,17所只招收僧人,其餘則男女兩眾都招收。(闞正宗2004,I:296-299)
 
台灣許多佛學院之所以無法維持,都是因為財務因素,就如同中國大陸民初時期的狀況一樣。但是仍有其他因素會影響佛學院的運作。創辦「中華佛學研究所」(目前仍在運作)的聖嚴在1985年曾分析其狀況:
 
在台灣的佛學院,為什麼辦不長久?為什麼造就不出較多的人才?原因實在很多。一、辦學的宗旨問題:為造就人才而辦學,這在所有的學院都是相同。為誰造就人才?就有點問題了。……二、教材的問題:「一處畢業,處處畢業。」這是對二十年前大陸時代所辦佛教教育的譏評,但是這頂帽子,仍可合乎今日台灣佛教教育的頭寸。……台灣的佛教,正像大陸時代一樣地一盤散沙,誰也不管誰,誰也不受誰來管,有能力的就獨自發展個人事業。……沒有統一的教育計畫,沒有完善的教育系統,沒有可用的教材課本。(林其賢 2000,I:199)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