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「我」遠一點:直視無我的真理
禪修—走向寂靜

佛教修法特點在無我。以對結構的觀照如四諦和十二因緣的型態,來改變思惟習慣。 目的在幫助我們看破並放下一切的執著態度,放下因執著而產生有這個自我的幻覺。 依此修學,就能真正看到:苦難與不幸是因為我們在妄相上妄認有「我」而產生的。



在禪修中,你就是朝向那個目標移進。放下各種變動不居的因緣,不論它是物質世界的、感情層面的、知識層面的、象徵層面的、或靈界層面的。放下所有,才能體會到這寂靜之點,完全的靜默。放下並不是泯滅或拒絕;反之,它給予你一個正確的眼光去了解全貌。你若只在周邊打轉,便無法了解全貌。
 
所謂在周邊打轉指的是:你因執著所有轉動不已的事物而迷失了。這種轉動不已的現象叫做生死輪迴。在輪迴中,你只是不停地繞圈子,不可能產生正確的觀察,你沒有能力停下來看看或觀察,因為你完全陷在這輪轉不已的變動中。
 

向「心」學習

 
以四聖諦與十二因緣作為禪修的目的,在於停止心的紛亂。你真真實實地安住在寂靜當中,不是為了要反對這緣起的世界,以靜制它,而是要正確地認識它。你不是在泯除或批判它,或透過厭惡、畏懼的方式來脫離它,你反而是逐漸進入核心,到寂靜之點。在那兒,你可以如實地看到它,並且認識瞭解它而不再感到害怕,不再被它迷惑。我們就在自己的經驗範圍之內修,所以我們可以說:「個人修個人的。」因為當我們坐在這兒時,確實看起來就是那個樣子。然而那個寂靜之點,不在心,不在身,這就是不可思議之處。這寂靜之點並非大腦裡的某一個點,可是你可以體會到廣大無邊際的空寂、靜默、一味不二,在空寂中所有其他的都是各別依緣而現的影像。當正確如實地被觀照之後,像人格、業力、差異、變化以及這些所有的事,都不再使我們困惑,因為我們不再執取他們了。
 
當我們愈來愈深入地檢查這個心,反觀、深入地觀察它,並從中學習,我們都會開始體會到:心的寂靜,它一直都存在。但是,大多數的人壓根兒沒察覺過這個事實。因為生命在輪迴中是如此地忙碌,如此地狂亂,讓人團團轉。即使寂靜之點始終在那兒,但從來沒被察覺到,直到你利用機會安住在寂靜之中,不再在周邊打轉。
 

不執著於寂靜

 
但寂靜也不是應該執著的東西!我們不是要變成靜止不動的人—只是安靜地坐著,沒有任何知覺。我知道你們有些人來這兒,創造了一個個人的世界,讓自己在坐禪時駐留其中。但那不是解脫痛苦之道。那個主觀與個人的世界,非常依賴事情必須是特定的形式,這種形式是如此地脆弱和短暫,稍微變動就毀滅了;而寧靜的微妙世界是如此美妙可愛、如此祥和—突然間,有人動了一下他們的袈裟,有人的胃在咕咕咕地響,有人在打鼾—真是討厭,對不對?被身體的基本機能擾亂,而失掉了這些美妙祥和的寧靜境界。
 
但是寂靜不是寧靜,我們不必然是寧靜的。但是當我們能安住在靜默之中,不隨著自己根深柢固的習氣轉,那就是寂靜。我們都認為自己應該做些事,我們是如此受制約地去做事,以致於連靜坐也成為我們所參與的某種強迫性活動。「發展這個……發展那個……我必須發展我的定力,之後我必須上禪!」你來這裡並非只是靜坐,你來這裡還要發展—那就是我們的想法。如果沒有做任何事、沒有進步、沒有發展、沒有達到任何境地,我們就會感到罪惡。然而,能來到這兒靜靜地坐著,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,對不對?訂出許多禪修的偉大計畫,如五年計畫等等,是可能容易得多了。不過,你還是得回到這個寂靜之點,事實本來就是如此。
 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