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「我」遠一點:直視無我的真理
佛法對「無我」的觀照

佛教修法特點在無我。以對結構的觀照如四諦和十二因緣的型態,來改變思惟習慣。 目的在幫助我們看破並放下一切的執著態度,放下因執著而產生有這個自我的幻覺。 依此修學,就能真正看到:苦難與不幸是因為我們在妄相上妄認有「我」而產生的。



佛教的修法特點在無我—體證無自性。以對結構的觀照,如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特殊型態,來改變思惟的習慣。從自性見—視靈魂與「我」為絕對,到無我—無自性。
 
問題出在「無我」這個詞,聽起來好像是泯滅性的,是嗎?而且佛教嚇唬人的是:一旦成為佛教徒就非得站在「無我」和「沒有靈魂」這個絕對的立場上不可。不喜歡上帝和嫌憎基督教的人,可能會成為佛教徒,因為他們對上帝、靈魂、原罪、罪惡心存芥蒂。他們真希望佛教是一種無神論的哲學,徹底地排拒全面基督信仰的經驗。但真相並不是這樣,佛教既不是無神論,也不是虛無論,佛陀非常謹慎地避免這樣極端的立場。
 
佛陀的教法是個結構非常巧妙且嚴謹的心理學,它的目的在幫助我們看破並放下一切的執著態度—由無明、恐懼、與欲望所引生的,放下因執著而產生有這個自我的幻覺。從過去的2530年來,佛教之所以依然存在且保有它的純淨,原因就在於它的方法十分地明確—有依戒律而生活的僧團,有教法的指導。
 
如果我們依此正確地修學,就能開始真正看到:苦難與不幸是因為我們在妄相上妄認有「我」而產生的。但是我們並非要創立另一個沒有任何自我的妄想,重點不在從「有我」的妄想轉成「無我」的妄想,而是去審察、內觀並產生觀智,直到不可思議的真理被體證出來。我們每個人都得為自己去體悟這個真理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