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人記得你:六可念法
第五可念——持戒

《念可品》 諸比丘!此等,是六可念法。以何為六耶? 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於同梵行者中,或顯、或隱,現起慈之身業,是可念法。 復次,諸比丘!有比丘,於同梵行者中,或顯、或隱,現起慈之語業,是可念法。 復次,諸比丘!有比丘,於同梵行者中,或顯、或隱,現起慈之意業,是可念法。 復次,諸比丘!有比丘,於一切法得如法之利養,下於缽中所受之量,如是之利養,皆與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,無不分而受用,是可念法。 復次,諸比丘!有比丘,於一切無缺、無隙、無雜、無穢、自在、智者稱讚、無執、能發三摩地之戒,以其戒,或顯、或隱,遵同戒律,與同梵行者共住,是可念法。 復次,諸比丘!有比丘,於所謂令出離之聖見,令起彼正見而至於苦盡,以其見,或顯、或隱,具同見解,與同梵行者共住,是可念法。 諸比丘!此等六者,是可念法。



 

「這些不被破壞、缺失、無污點、沒有沾污的美德將帶來自在,為智者所稱讚,不易被腐化,能趨向『定』。同修在僧團公開或私下的生活中,由於戒法他能在同修中安住。」
 
第五項修行是持戒,嚴格持守道德上的戒律。這也是讓修行者被人記住的重要特質。這同時使戒律能繼續持守,好的德行能繼續保存。
 
你必須學習像聖者般地持守戒律。聖者指的是在修行中已證悟了任何一個階段的人。如果一個凡人已修行至開悟的第一階段,他將不會打破五戒中的任何一條。甚至在陷於危險之時,也絕不會破戒。如果,這位聖者是位比丘,他也絕不會打破227條戒律中的任何一項。
 
他們必須做到不破戒,沒有缺失,毫無污點、瑕疵。這意謂著不論身處何地、或在持戒的開始、結束或進行中,甚至遇到不能同時兼顧兩條戒律的情況等,所有的戒 律都不能違犯,都必須持守。只有嚴守不犯戒律,這個人的持戒才像聖者。即使你還未達到開悟的任何一個階段,你試著去持守、不違犯這些戒律,儘可能地做到清 淨,如此,將更接近那些已證悟的聖者。
 
持守戒律會被智者所稱歎,智者讚歎那些持守戒律的人。一個人的道德行為保持清淨,不犯任何道德上的錯誤,能使他人愉悅及獲得敬愛。人們會記得他努力持守戒律,如此,則將因持戒而產生了和諧的效應。
 
必須不犯戒才能導向「定」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在佛陀的教導中,我們亦步亦趨,在修行的道路上腳踏實地,第一步就是道德的行為或持戒。我們必須持戒清淨,若 持戒不清淨,就不可能得到「定」。因為,修行不清淨,會產生罪惡感,而罪惡感會干擾我們的禪修。練習禪坐時,我們想讓自己的意念更清淨,此時,那些罪惡的 想法或悔恨自責會朝向我們而來,並干擾禪修,如此就不能達到「定」。若無法達到「定」,就沒有希望看透事物的真實本性,和最終所要達到的證悟。保持意念清 淨、持戒清淨和行為純正,是一個人修行的開始。
 
當持戒清淨無雜念,就能通往「定」。即意念清淨,就容易達到「定」的階段。所以,出家眾被鼓勵或被囑咐持守出家戒律,而在家眾也被鼓勵至少要持守五戒。
 
我們在背地裡、私底下,都不能犯戒。有時四下無人,可能會禁不住誘惑而破戒。我們可能會想:「反正沒人看見我,所以我犯戒沒關係。」但是不論是在人前或人後,都不能犯任何戒條,而且要盡力不破戒、持戒無損。
 
在《本生經》(JAtaka)中有個菩薩拒偷珠寶的故事,因為縱使無人看見,也難逃自己良心的譴責,他知道這樣是不對的。
 
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:曾經有一個偉大的導師,他有500名弟子。老師有一個美麗又聰明的女兒,他想把女兒許配給眾多學生中最值得託付的一位。有一天,他集 合所有學生並告訴他們:「我有一位美麗又聰明的女兒,想把她許配給你們當中最有資格擁有的。我希望她在結婚那天戴上珠寶,所以去拿些珠寶來吧,從人群中帶 走珠寶,但不要讓人知道。」意思就是去偷些珠寶。宣布後,許多弟子帶了許多珠寶回來,事實上,有499位弟子帶回珠寶,只有1位空手而回。
 
那位導師問他:「為什麼你不照我的話,帶些珠寶回來?」菩薩回答:「您說取走珠寶而不讓任何人知道。我明白這就是偷,不可能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,因為我就是『那位知道的人』。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,可以使我犯道德上的錯誤。所以,我不帶任何東西回來。」
 
那位導師非常歡喜地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位學生。
 
當我們持守戒律,應該做到:不管是否有人看到,人前人後都要一致。在任何地方,我們都持守道德上的戒律。無論我們居住在哪一個僧團,這種道德上的持戒,都能使我們更親近我們的同修,它有助於團體的和諧。如果人們希望有一個和平融洽的社會,這也是他們應該努力的特質。
 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