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道上
陶鎔山房禁足記



《心情》

不知不覺中,天色已暗,只聽見蟲鳴聲在山房外低迴。

 

很珍惜這次禁足的因緣,是許多人付出心力,維護常住的安住,自己才能安心用功,念起大眾師護持的法情,心情也殷重起來。

 

《行道》

平日與人交集頻繁,常陷入困頓:如何讓所有共事者,歡喜承辦佛家事,饒益眾生,找到個人安身立命之處?因此想從「禪林寶訓」中找到指引。

 

讀了禪林寶訓,感受到古人的厚德、真摯,很久沒有與這樣淳厚的言語相遇,今日相見深深感動。再次警覺到:凡事「動機」十分重要,儘管技術有優劣之分,但珍惜「存心」是具有扭轉乾坤之力的。

 

《力行》

回味著古德治理叢林的用心,想著如何「融古人之言為己言,通古人之志為己志」?感動雖僅只是一時,我更願那感動永烙心版,不至於如雨水落地,轉眼不見蹤跡,期望能轉化古訓成為自我生命的泉源,像汨汨長流。

 

惟有力行古人之言,經過體驗,才能成為詮釋自己生命之言;像蜜蜂採集花蜜般,變成香醇甘美的蜂蜜;力行古人之志,才能成為自己生命之志,亦復為了導引這顆變化多端的心活潑不失赤子之心。

 

《菩薩的世界》

當誦到華嚴經十回向品「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」,才感受到菩薩的願行是何其深廣!

 

菩薩深證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遠離我、我所,一心只為利益眾生,布施一切,而布施的當下是清淨、歡喜、感恩,還給予無盡的祝福、祈願。想到金剛經說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或許如此,菩薩不因眾生不知報恩,而退失菩薩行。

 

世間人能造作諸善業,但與出世間最大的差異,即在「般若空性」的體證。我想開悟的人與凡夫有些是一樣的,都要面對世間的森羅萬象,所不同的是「空的心境」吧!雖行諸有為,但心是般若。

 

《險境中又見曙光》

晚上這支香,心較寧靜,佛號也念得較往日清楚,雜念可數的有六次,每次持續約數秒鐘後,佛號仍可再提起,清楚中漸漸生起滿意的覺受,覺受一起,突然發現自己的心有些戀著起來 …… 下坐時,默念「捨跏趺座,當願眾生,觀諸行法,悉歸散滅。」心上大吃一驚,猶如當頭棒喝!

 

「觀諸行法,悉歸散滅」在心頭低迴不已......

 

此心似猿猴,稍有一剎那可意境,那根深蒂固的愛著心如閃電般立即襲上心頭,若不是當下返觀,又將落入癡愛網而自鳴得意呢!

 

《遙遠的祝福》

起身行走時,默持著華嚴經淨行品,「若舉於足,當願眾生,出生死海,具眾善法。」剎那間,感覺到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接受我的祈願,雖是一人獨處靜室。

 

行者於舉手投足間,默默祈願一切有緣無緣的眾生深入佛智、永出三界 。目前個人雖是孕育涵詠的階段,但我願敞開心量,調柔這顆我執我見的心意,深信善措其心是有大功德的。

 

《恆常精進》

心是如此千迴百轉,「念念生滅,於前後世不暫住」,提醒我「內在語言」當下即是思,當下即是業。

 

想建設什麼樣的壇城?做什麼身心的安頓?如果無有轡制,煩惱生起,任其奔馳,很容易潰不成軍,警覺到這一點,得知修行要在無間斷的、無數次精進中,禁足提供加足油門馬力的機會,又豈是一次、二次可以成辦?

 
 
 

 

 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