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與物探尋_唯識所現:從唯識談心法與色法
心法與色法的關聯

屬於「色法」範疇的身體器官或種種物質現象, 與屬於「心法」範疇的認知、感受、性格等心理現象,二者間到底有何交涉? 本文將嘗試從「唯識」觀點來探究一二。



在唯識中,心法與色法並非二元對立,它們相互的影響。如果一定要說誰為主導,那麼唯識學派相當強調心法的特勝。唯識學派否定「唯物論」的觀點,但也不同於西洋哲學家柏克來提出的「唯心論」。

世親論師所著的《百法明門論》中,將世間、出世間一切的存在分成:心法、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應行法,與無為法五大類。世親論師並說明「心法」是這五大類中最特勝者,「心所」只是與「心法」相應的附屬心理狀態;而「色法」,更只不過是「心法」、「心所」二者所現影出來的,色法並不具有存在的第一真實義。若加以對照世親論師早年在部派佛教一切有部的思想體系下,所完成的鉅著《俱舍論》,其曾將「色法」排列在這五大類之初,如此更可以看出唯識學派對「心法」的特重。
 
意識與色法

意識與色法之間互動的情況又是如何呢?我們不妨先從一些科學研究報告及現象來談。

在2001年,美國科學家實驗發現,進入人類視野的東西不一定全都被「看到」,大腦對於看到的事物應該是什麼樣子,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,因此只讓我們看到部分的事物。科學家認為,大腦是從輸入的一大堆零散雜亂的視覺信號中,選擇部分資訊來組織成圖像,過程中大腦有時會剔除某些資訊。
 
又比如說,同樣一位歌手的歌聲,同樣的音波,為什麼有些人聞而為之癡狂,有人厭惡如聞噪音?人的喜好為什麼如此不同?那是因為每個人對它的「感覺」不同。「感覺」是人體的中樞神經接受刺激之後,所引起身心上的主觀反應,因為是主觀而不是客觀的,所以每個各人會有感覺的差異,有些人對某些聲音甚至可能完全沒有感覺!

聲音是來自物體或分子的振動而產生的壓力變化,經由水、空氣,或其他介質的傳播,而能被人耳所偵測到的機械能。人耳的頻率響應範圍大約在20~20000赫茲(Hz)之間。有人用一種叫做犬笛的口哨來呼喚愛犬,犬笛吹出的是超過20000赫茲的超音波,周圍的行人茫然無所知,而小狗已經按照犬笛中傳出的密碼行動。蚊子、蝙蝠、貓和家畜也能聽到超音波。再以嗅覺為例,同樣是榴槤,同樣的氣味分子,有些人敬謝不敏,有人卻嗜吃如命?所以,如果我們說「分子本身有味道」、「振動波本身有聲音」,其實是不太恰當的。應該說,這些分子、振動波被感官接收後,會轉換成神經傳導來刺激我們的大腦「感受」到某個味道、某種聲音!

這樣的結果不只是五種感官組織上的差異造成,還包括意識將人的經驗、觀念、學識、訓練、感情等諸多主觀因素,參與到認識過程中,融入所認識的結果。每個人的主觀因素不同,對外界的感受和所得的印象自會有所差別。

例如,有研究發現「詞語」會影響我們對氣味的感覺。今年五月份《神經元》雜誌報導:專家向受測者送上裝有某種氣味的容器,並用磁共振成像技術來確定大腦中的那些區域被激活。結果發現,聞著標有乾酪味的容器,大腦會激活嗅覺的部位。聞過相同氣味但標有體臭味容器的大腦,嗅覺部位就沒被激活。這表示,氣味令人愉快還是不愉快,詞語提示能產生重要影響,這種效果會延伸到大腦,影響人們的反應。詞語,是意識經過思惟而產生的。

從唯識學的角度來看,凡是呈現成為我們知識的東西,都經過我們兩次主觀的重新塑造,第一層是透過五種感官的組織,而現起不同的樣子。例如:人的感官現起是一個樣子,狗的感官現起又是一個樣子,蜜蜂的又是另一個樣子。同一個東西,透過感官而感知時,已經過一次的改變,再經由我們意識去思惟、判斷它是什麼東西,這已經是第二次的重新塑造了。

唯識學派強調境不離識,客觀事物的存在,不能離開主體的識。認識的結果(內境),不同於純粹客觀的存在(外境)。也就是說客觀外境在被主觀的識製造或剪裁一番後,才變現為認識的結果。客觀的對象原來並不獨存於精神領域(識)之外。

由於「意識」的作用,我們對境會有主觀的認識,及苦、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,並可能繼續發展出喜、怒、哀、樂等強烈的情緒,然後驅使自己有所行動。情緒亦會影響身體肌肉、神經及內分泌的反應。而所採取的行動,會留下經驗及善惡業種子,再影響之後對境所採取的反應。

佛法認為,任何一個心念、行為,所說的每一句話,都將留下影響力。身、口、意的行為不只影響到當下相關的人、事、物,也給自己多一次的薰習,加深了那項行為的慣性,甚至還會影響到今後所受的善、惡果報。

阿賴耶識與色法

生命最底層的心——阿賴耶識,代表由過去的善業、惡業為因,而感召此世苦、樂的異熟果。這異熟果報,決定了一期生命出生為人、天、阿修羅、地獄、惡鬼、畜牲等六趣,同時也執受這一期生命的色根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根,對外則了別「器世間」。
 
一期生命的最初,由阿賴耶識結合父精母卵,形成「名色」。生命的維持,尤賴阿賴耶識執受根身,支持身體的基本機能。即使在熟睡中,或重度昏迷不醒人事時,以及進入無想定、滅盡定等禪定中,前六識雖已停止作用,阿賴耶識卻依舊活動著,維持著身體器官、循環系統的基本運作。即使是投生於無色界的眾生,雖然沒有色身,依然有阿賴耶識。直到一期生命的最後,當阿賴耶識不再執受此根身時,就是死亡,即這一期生命的結束,再待開啟下一期生命的相續。

佛法認為死是一期生命的最後結束。經上說:「壽、暖及與識,三法捨身時,所捨身僵仆,如木無思覺。」「壽」也稱為「命根」,指因業力而決定的生存期限。「暖」是體溫。死亡後由於火大分解,身體的溫度會逐漸消失,四肢漸漸發硬、變冷,乃至非常僵硬。人是溫血動物,當體溫漸漸下降至全身冷透,就是死。「識」捨身時,不但前六識無法再依此根身生起作用,連阿賴耶識也不再執受此根身。心靈與這一期生命的肉體與漸漸失去聯繫。沒有壽、暖及識這三者,就是死亡,倒在地上的身體與砍斷了的樹木一樣,沒有知覺,沒有「識」的心理活動。

「器世間」是一切有情眾生所依存的山川草木、江河大地等生活環境,相當於現代所謂的世界。「器世間」也是由阿賴耶識的轉變而呈現出來的,這是唯識學派對心法與色法關係的獨特見解。

對同樣的東西,人眼所見與其他生物所見(如有複眼的昆蟲),有極大的不同。如狗能分辨深淺不同的藍、靛和紫色,但對紅綠等高彩度的色彩沒有感受力,因此綠色草坪從狗眼來看,是一片白色草地!又如鷹眼的敏銳度約為人眼的八倍,可以從數百呎的高空看到地面的小動物,牠們視覺暫留的時間為二百分之一秒,遠短於人眼視覺暫留的二十四分之一秒。

不同的物種,天生具有不同的器官、不同的感官能力、不同的習性。唯識學派認為,這是每一個有情眾生,由於異熟果報不同,而感得不同的「色根」及展現出不同的「器世間」的風貌。

「一境四心」是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,它以器世間的水為例,說明不同類的有情眾生對同一種色法,會產生本質上不同的心理、生理反應。《玄攝釋》卷四:「如餓鬼、傍生及諸天、人等者。謂於餓鬼自業變異增上力故,所見江河皆悉充滿膿血等處;魚等傍生即見舍宅,遊從道路;天見種種寶莊嚴地;人見是處有清冷水,波浪湍洄;若入虛空無邊處定,即於是處唯見虛空。……若許外物都無實性,一切皆從內心變現,眾事皆成。」
 
同樣是水,在天人眼裡,會覺得這是晶瑩剔透的琉璃;人所見的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水,可以解渴、洗滌;而對魚蝦等水族而言,水是牠的家,是牠所居住的地方,也是它的空氣;如果換成餓鬼所看到的水,就成了可怕的膿血,甚至如火燄般會燒傷餓鬼的身體,完全沒有滋潤、解渴的功效。

那麼,水的本質究竟是同一種,還是四種?看來似乎同樣是「水」,其實會因為各各眾生的業報不同,而有不同的作用。器世間的色法,在每個個體生命中的定位,源自天生的果報,並不是後天轉個念頭,或身體動個小手術,就可以輕易改變的。

因此,唯識則主張「外境無、內識有」,外境並沒有第一義的存在性,因為它們的存在都根源於阿賴耶識,一切事相皆唯識所現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