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061 期
2000.03.20
蘇美多比丘 著 / 法園編譯群 譯
森林法音四聖諦(三)
一切有生必有滅,無常亦無我。 所以別執著,別被生滅迷惑, 別尋找你想安住與信賴的依怙,因連那些也是會消滅的……
第三聖諦
何謂苦滅聖諦?即淨除、滅盡、拋、棄、捨、離此渴愛。
但此渴愛何以捨離、滅盡?若可愛、可喜生,即此當捨離、滅盡。如是苦滅聖諦
,為本所未聞法,吾心生眼、智、慧、覺、明。
如是苦滅聖諦應斷而遍知……。此苦滅聖諦已斷而遍知,為本所未聞法,吾心生
眼、智、慧、覺、明。(《相應部》 LVI, 11 )
第三聖諦的三轉是:「苦滅,應知苦滅,已知苦滅。」
佛法的目的完全在於增長反觀的心,進而能放下愚痴,四聖諦是種藉由探究或審察而「放下」的教義,也就是反觀:「怎麼會這樣?為什麼會這樣?」去思考 「為什麼出家人要剃頭?」「為什麼佛塔的造型又是如此?」是好的,我們如此思惟時,心並不對這些到底是好、是壞、是有用或無用,持有任何成見。實際上,心 是敞開的,而當我們在思考:「這代表什麼意義?出家人又象徵什麼?他們為什麼持缽?他們為什麼不能持金銀?他們為什麼不能自己種植?」時,我們要思惟這種 生活方式是如何將這些傳統,從最原始的創教者—喬達摩.佛陀的時代保存下來,乃至流傳到今天。
當我們看見痛苦,當我們看到欲望的本質,當我們了解執著欲望是痛苦時,我們就要反觀,這麼一來,我們就會具備放下欲望的內觀,並且了解「無苦」—苦 滅。這些內觀只能從反觀而得,絕不是得自於信仰,內觀不像刻意造作的行為般,能讓你去相信或理解;經由真正的思惟與沈思這些真理,內觀自會現前,這是經由 敞開心胸與接納教義而得,心必須願意接納、沈思與熟慮,而絕對不鼓勵、不期望任何人盲目的信仰。
這種心境是很重要的,這是離苦之道,它並不是一顆持有定見或偏見的心,更不要認為它什麼都知道或是執取他人的言辭當作真理,它是一顆對四聖諦敞開的心,而且可以反觀事物,於內心中了知一切。
人們很難了解「無苦」,因為那需要一種特別的意願,才能沈思、探究,並且超越較明顯而易見的部分。所以,我們也需要有意願來真正地觀照自己的反應,看清執著並反觀:「執著的感覺是什麼?」
例如:當你執著於欲望時,你會感到快樂、自在嗎?還是振奮或沮喪?這些問題你要多去思惟,如果你覺得執著欲望是種解脫,那你就去執著吧!執著你所有的欲望,再看看結果如何。
在我的修行中,我了解到:執著欲望是痛苦的,這點是毫無疑問的。此外,我更可以看清我的生命裡有多少痛苦,是因為執著物質、觀念、態度或恐懼所造成的,我可以了解因為我所認知的不足,所以我因執著而給自己造成了諸多不必要的悲劇。
我在美國—一個自由的國土長大,她許諾我們有權利去享有快樂,但事實上她所提供的是執著一切的權利,美國鼓勵大家藉著獲得來使自己快樂。然而,如果你 去修習四聖諦—應了解與思惟執著,那麼無執著的內觀便會生起,這種無執著的內觀絕不是聰明才智命令你就能生起的,它是一種自然無執著、無苦的內觀。
〔無常的真理〕
在阿瑪拉瓦堤寺( Amara-vati ),我們以傳統的方式念誦《初轉法輪經》,當佛陀宣講此四聖諦法時,在五個弟子裡只有一個—阿若憍陳如聽了之後,真正完全了解佛陀所說的法,獲得深奧的內觀,其他四人則相當歡喜,心想:「真是微妙法啊!」
天人也在聽佛陀說法,天人是屬於天道的眾生,比我們殊勝許多,他們不如我們身體這麼粗糙;他們擁有天界莊嚴勝妙的色身,而且聰明,雖然他們很高興能聽聞佛陀說法,不過,卻沒有一人因此而開悟。
我們知道他們對於佛陀的開悟感到非常歡喜,當他們聽到佛陀的教義時,便在天上四處喧囂。一重天的天人聽到這消息,就喊到下一重天,頃刻之間,所有的天 人歡喜雀躍,如此直到最高的梵天界。法輪初轉的喜悅驚天動地,天人與梵天無比歡喜。然而,五比丘之中,只有憍陳如在聽佛陀說法時開悟,就在這部經結束時, 佛陀叫他「阿若憍陳如」( AJJa Kondanna ),「阿若」( AJJa )是指深刻的了解,所以「阿若憍陳如」指的就是「憍陳如明白了」。
憍陳如明白了什麼?他到底具備了什麼內觀?以致佛陀在說法結束時如此讚嘆他呢?那就是:「一切有生必有滅」。這句話當下聽起來或許一點也不像大學問, 但其真理卻是遍宇宙性的:一切有生必有滅,無常亦無我。所以別執著,別被生滅所迷惑,別去尋找你想要安住與信賴的依怙,因為連那些都是會消滅的。
如果你想受苦,想浪費生命,就去尋找生起的事物,它們會帶你去到盡頭—滅亡,但你不會因此而更有智慧,你會隨時隨地重複相同枯燥的習慣,直到死亡,永遠無法從你的生命中學到任何有意義的事。
請真正地去思惟:「有生必有滅」,不要只是想想而已,將它運用在平常的生活與個人的經驗上,然後你就會明瞭了。只要知道:生起……還滅,去思惟事物的 本然,這個感官世界無非是生起、還滅,有始有終的,所以,今生今世是有可能證得正知正見的。憍陳如在佛陀說法後活了多久,我們不得而知,但是他在那時就已 開悟了,就在那一剎那,他已完全了解了。
我想要強調,發展這種方式的觀照有多重要,雖然增長平靜心的方法是修行的一部分,但我們也須確實明白:正確的禪修是發願要去做智慧的觀照,它更需要一 種勇猛的精進去洞徹事物,而不是去分析自己,並從個人的角度上批判自己痛苦的原因,相反地,是要下定決心確實遵循這條正道,直到你有深刻的了解。而這般的 正知見是以生滅的定律為基礎,一旦明瞭這個定律,一切事物就都與此定律相符了。
「有生必有滅」並不是個抽象的教義,也與究竟真理—滅諦無關,但是如果你深刻地了解並認知一切有生必有滅,那你就會了解究竟真理—不滅、不朽的真理了。這是個通向究竟覺悟的善巧方法,請注意中間的差異:此言論並非抽象的教義,卻能導引我們至抽象的覺悟。(下期待續)
編者按:本文譯自蘇美多比丘( Ajan Sumedho )所著的《四聖諦》( The Four Noble Truths ),即將於五月由法耘出版社出版。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