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惜兩代情
家庭型態已改變

怎麼感謝父母?怎麼行孝道?就是:你要想一個方法,引領你的父母親走入一個心靈依靠的世界。在佛法裡稱為「皈依」。



現代台灣社會,隨著教育、產業結構,以及城鄉人口比例的調整,以往傳統的大家庭,逐漸轉向以核心家庭為主的生活型態。在生活步調、習慣,甚至下一代教育的價值觀上,父母親與成年子女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思考、選擇。
 
而當父母親從核心家庭中的主幹角色,逐漸成為祖父母的長者身分時,如何看待並且去適應與成年子女、新加入的成員—媳婦、女婿、孫子等的互動關係?我從自己家人、所接觸過的居士等案例,粗略談談,當處於這角色轉變時,老人家內心可能產生的想法。
 
相互照顧多熱鬧
 
我的父母親與我的小妹、妹婿同住。如此,每天晚上子女下班回來,家裡非常熱鬧,父母親不會覺得只有他們兩個老人家。我所看到的是:其實父母親還是很喜歡跟子女共住,覺得比較有活力,如果還有小孫子,就更熱鬧了。
 
有些居士在子女還沒結婚前,大概有兩種想法:一種是他們會直接表達,希望跟成年子女共住。所以,買房子時就往這個方向考量:大大的房子,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房間。或者父母親考慮到自己的行動愈來愈不方便了,那麼他們住一樓;大兒子與大媳婦住二樓;二兒子與二媳婦住三樓。各住一層樓,但是吃飯時,大家又可以在一起。
 
父母親與子女、孫兒共住,人多,家庭氣氛是溫暖、熱鬧的。當然,父母親也會考慮子女剛創業,一起吃住,可以為年輕人省錢。
 
留給彼此空間,不相干擾
 
另一種,兒子準備成家時,父母的想法又不同了,會讓兒子媳婦另外買房子住。我曾問過一些居士:「我認識的你,是很希望全家同住一堂,很溫馨。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安排呢?」原因可能是成年子女的生活習慣不同;或在外地工作等等。所以,老家就成了子女從外地回來探望父母時,留給他們的空間。
 
我也碰過一位居士,孩子剛訂婚,雖然他們的房子很大,隔壁剛好在蓋新房子,那位居士就趕緊去訂一戶。我聽了很驚訝,問她原因。準婆婆說:「我不要跟他們一起住哦。想當年,我公婆還在的時候,我們對公婆都畢恭畢敬。只要一出房間門,就要穿得很整齊。我的公婆累了,可以把腳抬起來,放在茶几上看電視。做媳婦的,怎麼可能這樣呢?意思是,我只有回到房間時才能放鬆一下。
 
唉!將心比心,如果我的媳婦想要放鬆一下時,還要看一下我這個婆婆在不在,免得尷尬。這樣不好!還是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生活空間,這樣比較自由,我也比較自由。一家人還是可以一起吃飯,但是休息時,你回到你的家,我也有我的家。」
 
這位居士能夠將心比心,懂得要給兒子、媳婦較放鬆的空間,也明白同住需要更多的遷就,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,留給彼此較不干擾的獨立空間。
 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