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生命陷落時
當一面善於聆聽的鏡子

慈悲,是與空性相應的,如果有空性,我們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。生命都渴望自由,慈悲的自由,就是最好的禮物。



聆聽對方講述時,常認為對方:「怎麼這麼傻,自己綁自己。」此時,要先進入一種「他被苦所逼迫,正在受苦中」的心情。譬如正受婚外情之苦的太太說:「我先生這樣對我,我一定要把他給殺了。」說得好像非常認真,使人聽得膽顫心驚。事實上,要感受到這位太太被拋棄的苦,感受到她只是表面很強勢,被報復的想法困住,其實心是脆弱的。先接納她的生命正陷入苦迫中,不急著去批評:「你怎麼可以用殘暴的方法,這會對你有好處嗎?不是又造惡業!」要將理性放空,進入這個生命的苦迫。
 
溝通時,求助者愈被觀念困住,愈不是理性溝通;而是一種「心波溝通」。所以,我才會感受到佛陀所說的「慈悲無障礙」。其實對方也知道報復是不如法,但她抵不過忿怒啊!要溝通至她自己說出:「唉!我也不可以這樣做。」我們不要想說服人;而是在過程中,保持一種慈悲的心波,用心波互動往來。有時,睡了一覺後,她可能就會說出:「師父!我想想,我不要這樣了。」所以,聆聽時,穿過表面的情境,進入生命的苦迫,就能繼續聽下去;也會願意在當下,不
斷送慈悲給對方。
 
陪他走一段
 
另外,聆聽時,避免直接說結果,而沒有過程。曾聽過有老參安慰另外一位剛失去親人的居士:「人生無常是正常,節哀順變。」或說:失敗挫折是逆增上緣、失敗為成功之母等,直接進入結果。雖然道理沒錯,有時,人的心會反彈。這是因為我們直接進入結果論,而忽略了過程。
 
有個年輕人,大學畢業後出國求學。在台灣很優秀,到了西方國家,各種因緣讓他無法名列前茅,因此,他感覺到挫折跟失敗。如果這個年輕人來到你面前,你盡是跟他說:這些能豐富你的人生⋯這個年輕人的眼睛一定不會亮。
 
要先陪他進入情境,走一段過程。「你到那裡,有幾個亞洲華人?」讓他講述當地的環境。慢慢講,也才明白自己的英文還不是很好,聽、說有落差,很難跟同班同學同步。挫折、失敗是一個自我定義,要他換一個角度來看待,譬如語言上的挫折。
 
先肯定他目前已做過的努力,對他說:「你必須給自己時間,你今天聽得懂,不代表明天去學校完全聽得懂。你還願意持續,真是了不起。」從他願意為這件事情付出的努力,去肯定這個年輕生命的能量。也讓他去接受這個生澀的過程,其實是一種現象;只是我們很容易將它定義為挫折、失敗。
 
也可以問他之前類似的挫折、失敗的經驗。在回想的過程裡,他可能會理解到:原來生命中,常常有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;更多時候,我們還是有很多的不足。那麼,對人就會更柔軟。有時,生命中的不足,也可能是一樣很好的禮物。這就是佛法所說的「逆增上緣」,使我們對生命更寬容、更慈悲。這都是經過某種內在思惟,再轉化而出的結論。
 
所以,聆聽,當一面鏡子,我們要先從對方失落、失去的那一點開始,慢慢陪著他走到最後。真理可以講,可是要在最後講;必須先有個過程。因為情境要先安頓——將他的情感、心先安頓之後;才進入所謂的真理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