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情參與社會
疏離的城市

減少傷害,也是公義。從「持戒減害」的生活先做起,培養多為他人及環境設想的心態。日後有因緣參與社會其他公共議題,都從無私、無我,這一點出發 。



注重家庭生活的都會人
關於台北人是否較冷漠?由於我較少到外面參與活動,大部分接觸到的,是來到印儀學苑的居士。所以,台北人是否較少投入社會公益活動,我的看法或許不那麼客觀。
 
一般來說,我覺得台北人很注重家庭生活。他們在時間分配上很重視家庭與對外活動的比例。譬如學苑招募義工,很多居士會考慮到:一個星期除了上班之外,來學苑上課、或當義工,就只能佔用一天或二天。有的人是白天必須空出來陪家人;有些則是晚上,或是六、日,什麼活動都不參加,因為這是家人聚會的時間。
 
有位一向很歡喜當義工的居士反應:她自己來學苑參加活動,慢慢覺得有壓力。壓力來源,是兄弟姐妹反對。因為自從她來當義工以後,就再也沒有出席兄弟姐妹的聚會。家人覺得她應該要適度,將兄弟姊妹共同聚會的時間留出來;不應全部空檔都投入志工的活動。
 
都市冷漠及疏離
北部確實不像南部,與街坊鄰居都很熟。台北人比較注重個人隱私;相對地,他們也對他人的隱私,比較尊重而不會去打探。
 
最近,有個居士發心參加水懺,打電話來報名。我們問及名字、生日。他說:「唉!消災要寫這些喔!那我沒有資料。」就掛斷了。他今天再度打來,被問到地址,他說:「唉!這也要報地址喔?我實在是不習慣。你等一下,我查清楚後再告訴你。」之後,再打電話來,才將地址講清楚。所以,印儀學苑開課的報名表,我們有重新調整設計,確實是因為有些人不願意暴露太多個人的資料。
 
北部大部分是大廈、公寓,大家都是點頭之交,很自然的,好像人與人之間就沒有交集,也是顯得比較冷漠的原因。再者,同事之間、各行各業間,也暗藏著彼此競爭的關係。所以,為什麼有著「台北人很冷漠」的印象,有利益衝突,大概也是原因之一吧。
 
學佛的人較不冷漠嗎?
在佛學研讀班的成員裡,如果是上班族,來去匆匆,上完課就走了,一年下來,同學彼此都不認識的也有。但是,班級經營中,總會有些比較熱心的人,就會願意去承擔或兜攏大眾。例如有一屆的班長,她就是屬於「媽媽型」,長期在台大醫院當義工。雖然她畢業五、六年了,每年還會自己主動找同學聚餐,由她埋單。因此,班上同學互動自然熱絡。整體而言,多數學佛者都有服務熱忱,願意擔任義工。最常見的是,參與安寧病房或臨終助念關懷;也有人因為小孩,擔任學校的愛心媽媽或參加家長會。
 
只是,要如何認定所謂的「台北人」?有太多來自其他地方,卻在台北工作的人;原生從小就住台北的人中,也有很熱心的。我覺得這跟天性有關吧。在台北,久而久之,距離造成疏遠,因為不習慣與人打交道、點頭、微笑。就像研讀班開學前去發傳單,有人對我說:「我是你們鄰居啊。」「有一起倒垃圾啊!」因為尊重隱私的關係而不熟悉,自然而然就不會去打招呼,久而久之就變得冷漠。
 
但若有個議題是他所關心的,台北人也會走出來。在都市參與公共活動要考量很多,會考慮:自己參與了,身分是不是會曝光了?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家庭、公司?……等等,可能有較多層的考慮。所以在發表一些看法時,不會輕易讓他人知道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