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3 序分
2.3.1 共的序分



佛交待的部分,詮釋結集時應注意之事。剛才講過,佛陀有交待經典結集時,前面要寫什麼,後面要寫什麼。至於前面要寫的部分包括說法者是誰、對象是誰、時間是什麼、在什麼地點,這四個必須要寫下來。這個部分有點像記錄當時的狀況,藏文的大中小般若經都各有這樣的一品,講說法的時間,地點,說法者,所化機,講得很多,成為一品,稱作序品或序分。《心經》也是有序分,只是它講得很略。
 
如是我聞。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。與大苾芻眾。及諸菩薩摩訶薩俱。
 
「如是我聞一時」,這是時間。「薄伽梵」是說法者,「住王舍城鷲峰山中」是地點,聽眾為「與大苾芻眾,及諸菩薩摩訶薩俱」。以上四個就是時間,說法者,地點及所化機。這些佛陀有交待,而玄奘譯的那版,沒有作到佛陀交待的事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有講這部分,按理講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有的話,《心經》也應該要有。
 
《心經》有這麼多版本,為何其他的都不念,只念玄奘大師譯的呢?總之,這四個都是佛所交待的序分,應該要講出來。這裡講的時候,「如是我聞,一時」為時間,我當時親耳聽的,我當時是聽眾之一,不是輾轉聽別人報導的。當時事情發生時,我是親自現場聽到的,因此,正確度非常高。
 
藏文的靈鷲山,即此處的鷲峰山。此是說法的地點。聽眾為大比丘眾及諸菩薩摩訶薩。當時印度的祖師們,在排序時,先寫大比丘,之後才寫菩薩,其中有個原因。因為世尊的教法要留在世間,大比丘比菩薩更重要,因為菩薩為利益眾生,為了多門方便的緣故,有時候在戒律上有些方便的作法。因此,對世尊教法的流傳有些負面的影響,所以從世間佛法的流傳來說,大比丘還是最偉大的。所以大比丘是僧眾,過守戒的生活。菩薩不一定是僧眾,可以是在家人,如種敦巴大師,故排位時僧眾還是最主要的。當然大比丘中也有菩薩,他是大比丘時,就不是以他是不是菩薩為主,如是安排主要以他是不是大比丘為主。此是序分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