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路最上游
記從師父受學二三事



要學什麼自己負責
出家後,早晚上殿是例行的功課,梵唄法器也是必學的。當時香光尼眾佛學院還沒有開梵唄課,梵唄、法器的學習,大都是自學或從長老師兄提攜。我是在課誦當中摸熟了板眼,包括磬位的敲打、起腔等,於是某一天的晚課,就大膽上場當維那了。沒有想到心到手未到,一開始的三拜,三下引磬就糊著一塊兒響。只聽得師父一聲低喝:「把引磬拿穩。」一時身心收攝不敢放逸,一堂課誦的維那倒也平順地作到底,這是我當維那的初體驗。
 
那時師父天天上殿 ,以清朗攝受人的唱念領眾 ,維那等法器就讓弟子們輪著去學習 。有一天,師父對我說:「你要學習什麼法器 ,課誦時就站到那個法器的位置 。」師父這句話不僅激勵我努力學習 ,開啟我「用中學」的道理 ,也啟示我一個獨立的個體應如何對自己負責。儘管生活在團體之中,個人可以有其意志、願力,有沒有爭取學習的機會,都要回歸到個人身上。
 
走出自己的方向
民國78年到80年間,我和近十位法師,與師父一起在千山苑禁足。有人提議進修唯識、心理學,或研讀《妙雲集》、人文課程,就分成幾個小組進行。在這三年期間,我常常看到師父坐在書桌前閱讀,偶爾參與某一個小組,用齋時才與大家聚會或開示。那時,我同時進修空大,常自個兒下山到嘉義師院附設的空大學習中心參加面授、考試。
 
經過二、三年的苦讀,大約是民國80年,我在小組裡興高采烈地發表意見,師父在場聽了,很滿意地說:「見昀的見識好像棉絮爆破了殼,一下子迸開來了。」我很高興師父的肯定,也感受到被關懷的溫馨。像基督徒一輩子要見識的「祂臨在每個人」的神祕體驗,我認識到師父是一直與弟子同在,卻是默而識之、時一說之。不過,師父不是絮絮叨叨、朝夕耳提面命,而是尊重每一個個體的自主性,肯定、珍視每一個人的潛能,期許每一個弟子獨立走出自己的方向。
 
三十多年來受學於師父座下,我深深體會著,師父的提攜,不是句句引經據典,卻句句是經典;不是長篇大論,卻是點點滴滴都受用。
 
【維那】舊稱悅眾、寺護,為寺中統理僧眾雜事之職。今指法事梵唱中帶領者。
【板眼】法器的節奏位置等。
【引磬】寺院所使用的打擊樂器之一,形似酒盅,置於一根木柄上端,用細長銅棍敲擊。
【禁足】僧眾於特定期間,嚴禁外出道場以精進修行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