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期話題
行所當行,止所當止



據聞,國防部長陳履安為了「以身作則,建立制度」,曾於任期滿兩週年之際請辭,稍後他雖公開表明,請辭無關於政治因素或宗教信仰,但在立院國防委員會中,仍引起強烈質詢。

 

立委王天競質疑陳部長參禪拜佛,導致凡事「看得開,無所求」,他認為政務官絕不能「看得太開」,否則會影響政務推展云云。立委陳水扁質詢時則說,國防部長學佛坐禪恐將影響軍中袍澤,形成戰時「無所爭」;而謙沖心懷,對亟需大開大放的軍事領導工作,顯然有所衝突,要求陳履安在部長職務與宗教信仰間做一抉擇。

 

質詢中,對於國防部長的參禪禮佛仍有諸多疑慮。立委為民喉舌,而事關人們對佛教的正確認識,更涉及宗教信仰與從事軍政執務是否並行不悖的課題,因此雖已事過境遷,我們還是有必要澄心正視、加以釐清。

 

首先,若說「學佛參禪將導致『凡事看得開,無所求』的消極人生觀」,那是由於不了解佛教所產生的誤解。

 

佛教中的禪,梵語是DHYᾹNA,也譯作禪那,意指靜慮,是說學佛的人可以在修持五戒十善之餘,經由禪修令心專注於一境,透過縝密的思維,以觀察事物的道理。誠如陳部長所說:「自從學佛以來,對自己的要求更嚴格,生活更有規範,對別人更尊重,能更冷靜無私的處理事物。」身為領導者,除了要有好的行政能力,廣博的學識,重要的是處理事情的睿智。禪那——止觀的修學,正是培養對事情正確無誤的判斷,從中道的掌握,使人能看破、放下、得自在。看破除了認清私欲、嗔怒和愚癡是世間一切苦難的根本,而不再迷戀之外,也非偏於無所求,一味的無所求是世人所謂的逃避現實。佛法的根本在於中道,因此所謂看破是放下個已的名利,相對的,也才可能用無我、無私的、客觀的態度,實事求是,為創造大多數人的福祉而奉獻、服務。這是經由禪修所產生的有所求、有所不求的積極人生觀。

 

縱觀陳履安學佛三年,以文人之身擔任國防部長兩年以來,除了建立、貫徹軍中人事制度,並讓國防事務透明化,重新評估戰略,致力落實防衛戰略觀念等等,其職務上的突破與建樹,充分顯示他積極任事的態度,未因學佛而有稍減,也得到行政院和立法院一致的肯定。前任國防副部長陳守山將軍,雖感懷陳履安學佛之後,處事的冷靜、理智,也想學佛,可是直到退休之後,才有機會向他請教佛法;而現任的副部長汪多志則說,陳履安從未在軍中宣傳學佛坐禪的事。從這兩件事來說,陳履安並無意在軍中宣揚佛法,此態度除可窺知其對個人信仰的尊重,更可看到他對公、私的掌握是相當有分寸的。

 

因此,當我們審視陳部長的請辭,其動機既不是為了一心參禪,更不是出於凡事「無所求」的消極心態,而是以國防部人事制度的健全為考量,難捨能捨,其有所求、有所不求的眼界和魄力,較之於一般政客汲汲於名位的現象,當是一種積極換血的作風,也應是一股令人欣慶的清流吧!

 

對一個公務人員來說,學佛參禪確是私事,「是休閒生活的一部份」,一般人尚且可以有各種的休閒活動,而陳水扁以私人的休閒活動,指陳將影響士氣、軍心,甚至思考模式、政治取向,如此推理實在無甚可取,也無需批駁。不過,如果被陳履安視為休閒活動的參禪學佛,竟有人認為具有這麼大的效用,豈不應好好利用這特大威力的資源,去穩固軍心,改善更多的時弊,畢竟陳部長還是相當保留啊!

 

陳部長行所當行,止所當止,以「建立制度」為重,適時引退,竟遭受「學佛參禪與國防部長二者擇一」的困境,這是佛法被世人誤解的又一端。身為宗教人士,我們無意於從事坦護、辯白或者塑造個人形相的工作,我們真正期待的是:有更多佛教徒能以此種有所求、有所不求的積極、正確人生觀,在每個工作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力量,並能積極投入社會慈善、教育、文化,乃至軍事、國防、政治等工作,如此世人對佛教的誤解才可能逐漸消除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