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光四十特輯(下) —香光尼僧團的導引之光
走入佛教



悟因在成長過程中,只接觸到台灣民間宗教,並未正式接觸過佛教。在她的回憶中,一直到16歲與家人搬到台北以前,她不但幾乎不認識佛教,也從未見過真正的僧人。1957年春天,她與母親在新公園參加浴佛大典的露天儀式。當時她看到台上的僧人而深受感動,開始有了出家的想法。這是一場美感體驗的情緒反應,為她日後的僧伽生涯埋下種子。
 
她想出家的另一個原因是,她喜愛閱讀。悟因的母親未受過教育,不希望女兒像自己一樣當裁縫,於是將悟因送到彰化女中就讀。但她母親卻常提醒她,身為女人的責任就是結婚後要服侍夫家、煮飯、洗孩子的尿布,讀這麼多書毫無用處。聽到這裡,悟因開始疑惑結婚是否是件好事?假如讀書和結婚無法共存,那最好是不要結婚。在一篇自傳文中,她認為自己想成為出家人是因為熱愛學習,而「寺院中有許多書可以讀」。(1)
 
悟因是在偶然間接觸到佛教的。16歲的某一天,她和母親想去看電影,但買不到票,於是到新北投玩。當時已近黃昏,突然聽到寺院裡傳來美妙的鐘聲和木魚聲,她們尋聲來到山上的一間寺院,發現是出家人在做晚課。那是悟因第一次遇到明宗(1938–),明宗當時在僧侶東初(1907–1977)所創辦的佛學院上課。明宗看到悟因和她母親時,便問她們是否有拜觀音和茹素。她們回答「有」時,明宗就告訴她們,悟因可以皈依她;而悟因的母親可以皈依她的師父。於是,悟因在那天成為一名佛教徒。
 
在早期,許多佛學院因為經費不足或缺乏師資而無法維持太久,東初創辦的佛學院也僅維持半年。佛學院停辦後,明宗轉往白聖於台北創辦的中國佛教三藏學院就讀。明宗原本剃度於新竹靈隱寺—當年,台灣對大陸來的僧侶最友善的兩間佛寺,一是靈隱寺,另一間便是台北的十普寺。明宗個性開朗外向,她認識許多來自大陸的重要僧侶,例如白聖和東初。她擅長以有趣、平易近人的方式說故事和解說佛教觀念,這點非常吸引悟因。三藏學院分別為僧尼兩眾開課,但未開放給在家信眾。
 
 
【注釋】
(1) 取自1995 年9 月10 日的訪談筆錄,出版於《梵網集》的〈自許〉一文,第48 期,頁13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