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053 期
1998.03.20
佛使比丘 著 / 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
森林法音內觀捷徑
觀察呼吸會有種奇怪的感覺,和平常不觀察時的感受不同, 專注於呼吸的進出、進出,這就是長養覺知力的方法, 運用正念或覺知力觀呼吸,你會愈觀愈深入、愈徹底。
觀察呼吸會有種奇怪的感覺,和平常不觀察時的感受不同,
專注於呼吸的進出、進出,這就是長養覺知力的方法,
運用正念或覺知力觀呼吸,你會愈觀愈深入、愈徹底。
觀息法
〔覺知呼吸的出入〕
首先談到覺知呼吸。它是你體解的基礎,也是未來接觸其他法門的基礎,所以要先說明它。
現在請深觀自已的呼吸。事實上,每個人都必須呼吸,此刻你必須做的就是覺察呼吸,保持覺知或使心專注於呼吸上,保持覺知,提起正念專注於呼吸上。這時只觀看呼吸的出與入,閉眼或睜眼都可以,端視個人方便,但一定要保持覺知,覺知呼吸的進出、進出。
觀察呼吸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,和平常不觀察呼吸時的感受不同。我們的心通常隨著許多事物,如家畜、農地以及各種色、聲、香、味等外塵打轉,心到處亂 跑,追求各種吸引人的事物,而這些事物也如釣餌般勾住你的心,現在專注於呼吸的進出、進出,這就是長養覺知力的方法。此時覺知力已經開始增長,如果做到 了,你就有覺知力。
你應知道要直接保持覺知力,運用正念或覺知力觀呼吸,你會愈觀愈深入、愈徹底。剛開始你只要知道呼吸的進出、進出即可,心中默念:「進、出」,不要念出聲以免造成干擾。
當吸氣時,念「進呀」,呼氣時,念「出呀」,也可以只念「進」、「出」,而不念「呀」( ya ),但「呀」本身有它的作用,我稍後會作說明。這並不是一件小事,你知道心不是那麼馴服,它會蠢蠢欲動,不願專注一處,喜歡到處遊蕩,因此,凡是成功地觀 察呼吸進出相狀的人,他的覺知力可說是經過了嚴格的鍛鍊,或是他的心已經調伏了。
你必須訓練自己,才能對某一感官所緣的塵境(如呼吸)保持覺知。保持覺知,別讓心念隨意遊蕩,我可以給你一個小小提示:要以輕鬆的態度觀察它,這比緊張和嚴肅地觀察效果要好,因緊張也是一種執取,所以請放鬆心情觀察呼吸的進出、進出、進出,多花點時間觀察它吧!
當你練習純熟了,隨時可以開始下一步,此時要更仔細地觀察呼吸,不管它是長還是短。假如入息短時,就只要知道它是短的;出息長時,只要知道它是長的。如果你想默念也可以,就念「短呀」、「長呀」。
因此,這時要訓練你的覺知力去觀察呼吸持續的狀態,無論它是短息或長息,都要如實地覺知它。第一步要默念「進呀」,「出呀」;第二步時,默念「短呀」或「長呀」,或「長呀」、「長呀」或「短呀」、「短呀」。就像這樣,你正訓練自己去觀察呼吸或長、或短的持續狀態。
接下來是觀察氣息的粗細,氣息沉重即為粗,氣息輕緩則為細;當心或情緒激動時,氣息會變粗,盛怒或驚恐時,氣息也會變粗,如果沒有這些意外,氣息就會變細。
當你觀察到氣息粗時,就會了知氣息是「粗呀」,而氣息細時,就會了知它是「細呀」。現在不必管呼吸的進出或長短,因為你已經清楚地了然於心了。因此,若知道氣息是粗的,那表示你知道粗出息,或粗入息,在覺知氣息是粗或細的剎那,也同時知道氣息的出入。
你瞧!明瞭呼吸不必一定是專家學者才能做得到,農夫也可以修習。重要的是找個適當的地方坐下,在適當的地方坐下、放鬆,不要太挑剔環境,能使你放鬆的 地方就是好地方,然後輕鬆盤腿坐穩,這個姿勢可以避免跌倒。對!放鬆地盤坐著,就像個初次學習盤腿的小孩一樣放鬆,這樣就夠了。
總之,開始時是覺知呼吸的出入,然後覺知氣息持續的長短狀態,最後再覺知氣息的粗細。這樣做並不難,一點也不困難,如果這樣也做不來,那你什麼都無法 做,和貓狗就沒什麼兩樣,不是嗎?假如你無法做這些,就像一隻小貓,為什麼?因為這些已經是最短的捷徑,最基礎且最最簡單的修法了!
〔觀「色」與「心」〕
現在要進入下一個修行步驟,首先,學習覺知呼吸。呼吸是你覺知的對象,呼吸本身是屬於「色法」, 也是覺知的對象,但是能覺知者則是「心」( citta ),「心」屬於「心法」( mental asset )。現在,就讓我們來覺知心的功能,你將會覺知心念的活動。
當你覺知心念的活動時,可以默念「名呀」;反之,當你覺知身體的活動時,則默念「色呀」。如覺知呼吸時,默念「色呀」;觀察感受時,則默念「名呀」,這樣你就可以了解我所謂的「名」、「色」各是什麼意思了。
在覺知呼吸的長短或粗細時,你所關切的是色的行相,這種色法就叫做「所造色」( Upadaya Rupa ),是指呼吸的種種特性; 但若指氣息本身,那麼這氣息就叫做「大種色」( Maha Bhuta Rupa )。 我們可以覺知到「大種色」,但我們無須這麼做,那是沒必要的。所以,只要清清楚楚地覺知呼吸就可以了,也就是關切「色法」的特性即可;反之,覺知感受,就 是屬於「心法」的部分。
如果我使用巴利語彙來講解捷徑法門,反而較為複雜,你可能會覺得很難記,我們可能因而浪費太多的時間,所以,只要覺知自身的「色法」和「心法」就可以了。
凡是物質的東西或與物質有關的就是「色法」; 而任何抽象的事物是「名」( nama )或「心」( citta )。 現在你必須學習清楚知道你所覺知之對象的本質,如果覺知的對象是屬物質性,就默念「色呀」;如果是感受性的,就默念「名呀」。
(本文節錄自佛使比丘《內觀捷徑》,香光書鄉出版社,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出版)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