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緣身在此山中:重讀虛雲老和尚
剛柔並濟的教導



 

在修興寺院,護法衛教之外,有緣親澤虛雲老和尚教導的弟子,娓娓說出了自己與虛雲老和尚生命的交會。或是一言語的提攜,或是一身教的帶領,這些生命的片刻光影,輾轉輾轉,映落在一代代行者的心中,默默照著他們修行的前路。

教育青年僧才
 
民國21年虛雲老和尚住持鼓山,18歲的龍輝法師是當時的侍者。

「或許有人認為做方丈是很清閒的,其實不然。他老人家除了殿堂寺務,還要接見各方慕名而來的緇素。只是這樣的跟著班,就夠我們當侍者的一天忙到晚了。」

「無論怎麼忙,他老人家每天總要抽出一個時間來閱《續藏》。等他閱完一段後,將其中一段指出教我們看,同時要我們好好地用楷書寫出。這樣一來,使我們識字、解義、習經三管齊下,無形中天天都在上著國文、習字、學經的課。到了天黑,又帶我們進禪堂坐香聽開示。

坐香回來,我們翻身就睡。可是他老人家還是跏趺在坐,因為他老人家從來沒有倒單睡覺的,就這樣坐到第二天四時起板,又開始一天的工作。別人每天工作8小時或12小時,他卻晝夜24小時不是工作便是用功,沒有一天不如是的。」

「他對於我們這般年輕的人,一方面怕我們辛苦,一方面又怕我們虛度時光,悲心似海的慈愛,真是使人說不出的溫暖。」

彼此毫不相干
 
儘管立清規、傳法教,對於師徒之間,虛雲老和尚自有其對應。

有位居士寄來一封信,信裡提到老和尚的一位徒弟在某個地方醜名四溢,指責老和尚也不管教弟子,就像丈二蠟燭只能照人,不能照自己。老和尚只是笑笑,說這樣的信自己收到好幾回,哪有功夫問這些事。

「……我修建道場,是我求福;他敗壞道場,是他造孽。我種我的因,得我的果;他造他的因,得他的果。我得的福報,他分不去絲毫;他感的罪報,我也一點不能分擔,彼此毫不相干。在家人當父母的,尚且難保兒孫賢,何況出家徒弟。我要認真這些事,又何必出家呢?」由此可見虛雲老和尚的解脫。

不問收穫但問耕耘
 
老和尚做起事情自有他的堅持。

當年,老和尚以91歲的高齡應廣東主席李漢魂之請,回去重興曹溪南華寺。事實上,在老和尚回去之前,李漢魂已重修了南華寺大殿。

只是,老和尚一來,左右一看,便主張將原位在大殿左邊的禪堂,移至大殿右邊。李頗不以為然。老和尚問李是否同意將其所修完全拆除改建。李問是否有把握重建之後更佳。

老和尚回說:「我只問你許不許,不必問我有無把握。我活到這把年紀了,哪裡還問事情有沒有把握才做!事情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做得多少算多少。如果這件事確實應該這麼做,就算我不能完成,之後也會有人繼續,不必多慮。」

李為此事跟老和尚大鬧。但老和尚抱定主意,沒幾年,果真將南華寺各殿堂修建完成。後來,李回來南華看後,感到非常慚愧,從此衷心做佛教外護。

一心繫念眾生
 
虛雲老和尚對弟子的教導慈悲,不以一己為念,心事全都放在佛教及眾生身上。

在知定法師<悼雲公老人>一文中提到,有一次知定法師在南華寺做水陸法事,法事進行到一半,聽到虛雲老和尚在雲門山搬東西時,從樓上跌下來,傷勢情況不知如何。

知定法師心裡著急,顧不得法會還在進行,借車並帶著跌打醫生漏夜趕往雲門。一到雲門,但見老和尚督促工人,哪裡跌傷?老和尚見到知定法師,便問水陸法會圓滿了嗎?知定法師不敢隱瞞,便直陳來意。

老和尚聽了,一臉嚴肅,說:「您不管無數餓鬼等著您的法食,卻跑來看我,是為了什麼?快點回去做佛事,我沒事的,不用掛慮。」

培福莫若惜福
 
虛雲老和尚重興道場好幾處,眾人皆說老和尚福報大。但是老和尚簡樸近乎艱苦的生活,皆是來自於他那「修慧必須明理,培福莫若惜福」的觀念。

民國45年,中國大陸鬧大饑荒。但是老和尚所在的雲居山,共住約有120多人,開墾荒地二百多畝,旱地一百多畝,每年還可收水稻近十萬斤,雜糧十萬斤,生活都可以自給自足了。

那時生活艱苦,收成的穀子很少,紅薯粗生,所以從每年7月到隔年3月,都是吃紅薯的季節。偏偏冬天氣溫低,收藏的紅薯經不起寒冷的空氣,皮都發黑了,煮熟後吃起來味道很苦。

有一次,徒弟兩人和老和尚一起吃稀飯,吃到那又苦又澀的紅薯皮,便揀出來放在桌邊。老和尚看到了默不作聲,待吃過稀飯後,他老人家卻一聲不響地將那些紅薯皮撿起來吃掉。

兩位徒弟目睹這情景,心裡感到很慚愧。從此之後,再也不敢不吃紅薯皮,或者應該說,再也不敢浪費任何的食物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