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092 期
2007.12.20
編輯組
挑戰與回應大道常在前
讀完「明末四大師」專輯,您是否對明朝所展現的佛教樣貌有較為清晰的輪廓?相較於在這樣背景下成長的蓮池、紫柏、憨山、蕅益等大師,面對日益奢靡,漸趨功利的教內風氣,又以怎樣的僧人來自許?
不管參禪、念佛;觀身、持偈,大師們留下了許多可以依循的修行經驗及教導,期待讀者循此而更思深入,在相應的教示中得到真實的受用。以下提出若干問題思考,或您有其他發現,期望讀者有所迴響,與眾人分享您的經驗與看法。(上網〔http://www.gaya.org.tw/magazine/blog〕留言或來稿。)
【問題】
(一)明末四大師,皆因周遭親人的死亡,而對生死產生了疑問,繼而不斷地在佛法的探尋與修持中,為自己也為他人解答這生死的大哉問!
在您的生命中,親友的生離死別,曾經帶給您什麼影響呢?您如何看待生與死?
(二)在明朝末年,佛法的修行以參禪與念佛為主,蓮池大師曾慨嘆一般人不願念佛,是看輕了這個法門,認為念佛只是一般愚夫愚婦、婆婆媽媽們才做的事。
您曾懷疑過自己的修行方法嗎?您如何堅定自己對修持法門的信心?
(三)明末,貪官污吏橫行,政治渾沌而民不聊生。處於這樣的時代,四大師或是積極入世、大膽建言;或是以整肅僧格、著述化導來回應世間。
您如何看待佛教與政治的關係?您選擇以怎樣的方式來回應世間?
(四)您了解自己嗎?日常生活中,您能練習以佛陀教導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習氣嗎?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