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087 期
2006.09.20
菩提長老 講 / 釋自鼐 譯 / 編輯組 整理 / 蔡志忠 插圖
流轉或還滅:《正見經》中十二支緣起知受之四諦
受是愛的緣
對樂受的渴愛
如何說明受?我用個比喻—受是經驗的不同調性。不論我們經驗那一種對象,都會落入苦、樂、不苦不樂三種感受中。因此,在經驗的過程中,我們可能是苦受、樂受、或不苦不樂受。在「六根」接觸「六塵」時,都會各別產生三受。例如眼接觸色、耳接觸聲、鼻接觸香、舌接觸味或心裡有些想法產生,就會伴隨產生三受之一。在這三受中,會讓我們產生強烈愛的就是樂受。
《正見經》中四聖諦的集諦(經文第20段)部分談到渴愛會引導存在,感受是會伴隨心裡的喜和貪,對此、對彼產生享樂,感覺到快樂的感受。例如桌上有三種盤子,一盤放糖、一盤放鹽、另外一盤放麵包屑。螞蟻會到哪裡去?糖。糖盤就是樂受,鹽盤就是苦受,麵包屑盤就是不苦不樂受。
對苦受的渴愛
當經驗到痛苦的感受時,會加強對樂受的渴愛,因此也可說苦受是渴愛的緣。當有情經驗到痛苦的感受時,就會想要躲開,想找個出口而尋求快樂的感受。不過痛苦似乎也是渴愛的對象,害怕或痛苦的受可能也是一種渴愛。例如,坐雲霄飛車時,人們會因經驗到快速墜落的害怕而感到快樂。這是最流行的娛樂,為什麼會這樣呢?最吸引人的電影、電視節目是什麼呢?犯罪案或恐怖片。這呈顯了人們渴愛痛苦的感受。
對不苦不樂受的渴愛
對不苦不樂受的渴愛是種平靜的經驗。有人渴愛麻木的感覺、不要被人干擾的感受,他喜歡這種什麼感受都沒有,無所謂的狀況。在禪定甚深的境界中,是不苦不樂,非常平靜的捨受。於如此的平靜當中,會產生非常微細的執著,執著那種平靜安寧的感受。因為這樣的渴愛,束縛了這些熟悉於進入某種禪定的禪修者,導致他們後來投生於色界或無色界。從佛陀革命性的眼光來看,深定的背後隱藏著煩惱,也就是「結」,束縛眾生無法自三界中解脫。
佛陀教導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,就是要拔除這些微細渴愛的煩惱,才能真正地解脫。如何才能拔除這微細的煩惱、執著?便是透過智慧,看到這微細煩惱—渴愛如何跟著受生起,如此才能拔除。要能夠看到所有的受都是無常的,都是不斷變化的,是不值得渴愛執著的。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