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師心印—悟因法師說禪(二):徹悟「常」與「無常」 的志徹禪師
禪者的心境



我在看這一段文時,看到的是「聖者」的態度。惠能大師這麼一位宗師擁有禪修者的心地,即使明知此人要來加害自己,也不起忿恨之心,心中無仇可報。我們做為一個修行者本當如此,常生大悲心,不論別人如何虧待我們,永遠都要把它當作一個大好因緣。如果執取絲毫怨恨,自己心地無法轉化,那麼,禪修的功夫就都白費了。禪修就是在面對這樣的境界時,將每個「善」或「惡」的因緣,都轉變成修道的因緣。
 
從一開始,惠能大師就知道這是他的劫數,但他不要讓自己的劫數成為令對方陷入罪惡的因緣。惠能大師活了張行昌,也進一步度了張行昌,讓他轉入另外一個層次,這就是禪者的心境。什麼是「常」?什麼是「無常」?《涅槃經》教導我們的正是這些道理—有限與無限、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關係。
 
從惠能大師度化志徹禪師的例子,讓我想到一個現代故事。洛克菲勒的爸爸很疼愛他這個兒子。有一天,他把洛克菲勒抱起來拋向天空,然後又接住他,孩子很高興,笑得樂呵呵。第二次再向上拋去,然後又接住,孩子笑得更加歡樂,知道父親的慈愛,會穩穩地接住他,不會讓他受到任何傷害。第三次父親又如是做,接著又拋,這次卻未及時接住兒子,兒子直接摔倒在地上。
 
等到兒子站起來,爸爸問:「會不會痛?」
兒子說:「會。」
 
爸爸說:「我第一次、第二次、第三次都將你接住,你真的以為我會繼續接下去?在人生之中,爸爸不可能一直在旁邊接住你,你一定會掉下來,你準備怎麼辦?這才是人生的常態。」
 
這是世俗一位父親疼惜子女、教育子女的方式。做為修行者的我們,解脫煩惱而成為聖者是修行的目標,如果有聖者或善知識的指引,當然是我們的福報,但如果無人能教導,或因為煩惱的障礙而墮入三惡道,那應該怎麼辦呢?這是我們要下功夫去參的課題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