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哲之燈:20則細說道安
長安弘法

苻堅既統一北方,便想南下侵晉,王猛曾加以勸阻。西元378年,派苻丕率兵南攻襄陽,翌年攻下。西元383年,王猛死後,苻堅以步騎八十餘萬大軍企圖一舉滅晉。是時,東晉謝安當國,命謝石、謝玄等督軍八萬抵禦。兩軍隔肥水而戰,秦軍敗退北方,此即決定南北繼續對立大勢的「肥水之戰」。 肥水戰後二年,會稽王司馬道子弄權,引發內戰。桓玄竟攻陷京師篡位,後為劉裕所平。自此,劉裕握有大權,西元420年,劉裕篡晉,改國號為宋。 肥水之戰後,前秦一蹶不振,統一的北方又行分裂。慕容垂、慕容泓、拓跋珪復國於東;姚萇、乞伏國仁、呂光、楊定建國於西。八國並立,日尋干戈,此為五胡末期的第一階段。繼又有南燕、南涼等國並爭。自劉淵稱帝以來,北方及長江上游先後出現許多國家,通稱「五胡十六國」。直到西元439年,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,終於結束了這紛爭的時代。 此時南方已是劉宋,南北各自統一,而成對立之局。



 

15.與前秦苻堅的因緣
 
東晉孝武帝太元三年(378),苻堅派遣苻丕率兵攻打襄陽,這次是為了愛才而動干戈。道安為太守朱序所拘,於是,繼新野之後,再一次分散徒眾,使其到各地去傳播佛教。
 
苻丕大軍攻下襄陽,帶走道安、習鑿齒,然後立刻班師回朝,所幸沒有濫殺無辜。苻堅曾得意的說:「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,唯得一人半,……安公一人,習鑿齒半人也。」
 
被迎到前秦國都長安的道安,住在僧眾數千人的五重寺裡,受到貴賓般的待遇。由於苻堅對他的尊敬和禮遇,及昔日的聲望,道安很快就成了前秦佛教界地位最崇高的人。道安又以其多聞廣識著名,苻堅還敕命國內諸學士,內外有疑皆師於道安,所以,京城流傳一語:「學不師安,義不中難。」
 
道安曾在苻堅發動肥水之戰前,懇勸阻止;苻堅晚年被慕容沖包圍,也曾將道安和能預卜吉凶的王嘉安置在外殿,「動靜咨之」。這都可以看出苻堅信任道安,主要是倚重他過人的智慧和見識,來做前秦的政治參謀。
 
16.翻譯並註解佛經
 
道安在長安仍繼續宣講與研究《般若經》。同時也透過朝廷的保護與資助,組織中外有學問的僧人翻譯佛經,這龐大的譯場,共譯出佛典約十四部,一八三卷,百萬餘言。
 
所譯經典中,雖有大乘佛典,但主要是翻譯從印度西北和西域傳入的「說一切有部」的經典。此外,為適應內地僧團發展的需要,道安也十分重視搜求與翻譯戒律。
 
另外,道安仍勤勉地註經作序,一生共有著作六十多種,現存約二十多種。現存著作有各種經論序十六篇;註疏一種。內容包括佛教大小乘理論、禪修、律儀等廣泛的領域。
 
17.五失本 三不易
 
道安也在考評前人譯經得失的基礎上,結合自己的體會,對佛經翻譯原則做了總結,提出了著名的「五失本,三不易。」
 
「五失本」是指佛經翻譯中有五種情況,須改變原本經典的表達方式:一、語法上要適應中文的結構。二、把質樸的原文作適當的修飾以適合中國人好文的學風。三、刪略頌文中重複的句子。四、有些帶有總結性而又重複的頌文要刪去。五、原文中複述前文的內容要全部刪除。
 
「三不易」是指三種不容易翻譯的情況:一、不易使古代的東西譯得適合於今時。二、不易使聖人之言譯得讓凡愚都能夠接受理解。三、現時平常一般譯者不易理解並表達長久以前的佛法深意。
 
18.發願往生彌勒淨土
 
有關彌勒菩薩的經典,在道安以前,已有譯出流行。如竺法護譯的《彌勒成佛經》、《彌勒菩薩本願經》、《彌勒下生經》等。
 
而道安對彌勒淨土早有信仰。早在襄陽時期,道安就曾率領眾弟子,在彌勒佛像前發願生兜率天。將來再隨彌勒下生人間修行,最後達到解脫。
 
道安願往兜率天,既反映了他作為一個佛教徒的宗教理想,也反映了在動盪不安的時代,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。東晉後,往生兜率淨土的彌勒信仰在中土得到迅速的傳播。
 
西元385年,正月廿七日,來了一位醜陋的僧人,向道安示現了兜率天殊勝的妙果。自此,道安對自己往生兜率的信心更大。該年的二月八日,道安齋戒沐浴畢,無疾而終,塔建五重寺中。
 
19.創建本無宗
 
在佛學上,道安集當時中土佛教理論之大成,創立「本無宗」,推動了佛教理論的中國化進程。
 
漢代傳入的佛教,主要有安世高譯介的小乘禪學,和支婁迦讖譯介的大乘般若學兩大系統。小乘禪學比較重視禪定修習,許多方法與道家方士所提倡的呼吸吐納有相似之處,因而依附盛行的黃老神仙方術,在漢魏之間流行。魏晉時期,老莊盛行,玄風大暢。般若學的核心是一切皆空,通過假有本無(性空)來說明「空」,這與談無說有的老莊玄學頗為相似,因而得以繁興。
 
道安對佛教傳入的各種理論學說是兼收並容的。不過,他一生對般若學的研究用力最勤,知解最深,成果也最大。其次在禪學研習方面,道安也有自己獨特的體會。道安融合般若與禪學兩大系的思想,成為當時這兩系思想的集大成者。魏晉時的般若學受老莊玄學的影響而形成了「六家七宗」,道安創立的「本無宗」是影響最大的一個派別。「本無」是漢魏佛學家用來表示般若性空之義的一個概念,道安的本無宗就是用「本無」來闡發《般若經》的「空」義,認為「無在元化之先,空為眾形之始,故稱本無。」把「本無」視為宇宙人生的終極本源。人如果通過禪法的修練而「宅心本無」,就能息滅妄念雜慮,真正證得般若,從而達到無言無為、無欲寂靜的佛教理想之境。
 
20.教化及其影響
 
道安十分重視佛教的傳播與弟子的教化,他在各地有許多的弟子,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佛教僧團,其中慧遠是繼道安之後的佛教界領袖。道安先後兩次分散徒眾,擴大佛教的影響和傳播區域,到處都留下了其弟子的足跡。
 
道安「本無宗」的出現,表現出中國佛學對外來佛學牽強附會階段的結束,開始了消化吸收、融會貫通和敢於創新的新時期。
 
一代宗師釋道安的學識道風、德望功績及地位影響,一直受到佛教界和學術界的高度評價。他在長安譯經講學,集聚英才,為鳩摩羅什的佛典翻譯,準備了良好條件。羅什來華之前,遠聞道安之名,稱其為「東方聖人」,更是肯定了道安在佛教上的貢獻與成就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