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為而來:道安法師與親師友的互動
勿忘同遊

參考《梁高僧傳》



佛圖澄圓寂不久,天下大亂,道安與徒眾離開鄴城避難,後來到了飛龍山,遇到昔日好友釋僧光。

道安:「當年,我們分別時還互相約定:絕不可忘了我們的情誼。」

僧光:「現在正好實現當年之約。」

道安:「聽說您已修得禪定的智慧,還請點撥一二。」

僧光:「我才要請您指點。現在您不只『驚四座』,還是全國聞名的高僧。」

道安:「虛名罷了,佛法浩瀚,我所知僅如滄海一粟。」

僧光:「您太謙虛了,我們現在就來共同研讀經典,探討法義吧!」

於是兩人相互交換所學,得到很多新的領悟。不過在方法上,道安和僧光有了歧異。

道安:「您都是用『格義』的方法來講經嗎?也就是用中國現有經典中的義理來解說佛理嗎?

然而,我認為中國無論是儒家或道家,所談的義理和佛理有許多出入的地方。用『格義』的方法講經,是無法說出佛法深義的,甚至多有違礙。」

僧光:「我認為『格義』是座橋梁;在分析佛法的名相上能讓信眾快速入門。像是用道家『無』的觀念,來比附般若思想的『空』」義,就能讓信眾很快理解。不知您為何要反對先賢所使用的這個方法?」

道安:「『無』和『空』雖有相通處,基本內涵全然不同。我們弘揚教理,必須做到允當,使用正確的方法,也就是要用佛法來解說佛法,讓法鼓競鳴於天下,而非墨守前人的作法。」

僧光:「如果不用格義的方法,您打算如何用佛法來解說佛法呢?」

道安:「大概有三樣工作:一是廣求經典,除了中原已有的經典,還去訪求西域僧人是否還有未見的經典。

再則是整理經錄。經典的來源常有重複的地方,同一部經典,譯者不同,而有不同版本。必須加以整理,將同一部經不同譯本並列一處,方便學者比較參考。

有了這兩樣基礎工作,第三就是深入經藏,鑽研義理,為經典作注釋,讓信眾易於入手。」

僧光:「難怪澄老讚您視見遠大,果然不是溢美之辭。」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