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林法音
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(中)



 

[正見是眾善之始]

 
.... 大家也許知道, 正見一旦現前,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和正定都會同時自動產生,當時機成熟時,我們就會從苦中解脫。《增支部》說:「人靠著 正見的徹底實踐,以克服所有的苦」,於是佛陀稱正見為「解脫的開端」,這帶給我們很 大的希望,我們應該熱切而且心存感激地儘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項的正見。
 

[正見是正定的基礎]

 
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,每當我們向內觀照(實際上就是正見)時,自然同時會獲 得與正見成正比增長的正定其實,人心念紛亂時根本無法修習,自然地修習所獲得的也是自然的定;如果按照技 術化、規則化的方法修習,則所獲得的也是與該方法相應的定。一旦修習正見,自然就可獲得更深的定力,而這份定力又積聚成幫助正見自然湧現的資糧。 缺乏正見,我們就不知如何修習,一個人先前所獲得的正見會時時刻刻激發出正定的力量,而這新激發出來的正定力也會反過來促使正見成正比增長。關於這點,佛 陀曾經如 是說:「沒有慧,就沒有定;沒有定,也不會有慧;定慧具足,則近於涅槃。」定、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備條件。因此,沒有慧,不能生定,反之亦然,定、慧是互相 激發而成的。 我們可以射箭的例子來說明上述的現象。當一個人手持弓箭瞄準目標時,無須以意志來集中精神,這種集中的精神會自然而然地與瞄準同步產生。如果射箭的人想射 中目標的 認知堅定,那麼他的精神集中也會很堅定,認知時時刻刻都強化精神的集中(定)。同理可知,正確瞭解解脫的價值,必然會引生正定的力量,並且完全和佛陀上述 所說「無慧就 無定」的說法一致。因此,把重點放在修習正見上,就會自然產生適當且足以徹悟真理的正定。一般說來,一個健康、智慧的人可以從事這種修行,且獲得滿意的結 果。 佛陀曾在《增支部》以四種方式中描述定:

(一)預知此生幸福的定,這是四色定的修行。

(二)獲得智見的定(一種不平凡的領悟力)。這是作意光明想、住晝想的修行。

(三)獲得正念正知(意識的專注與純淨)的定。這是為了達到自我控制,而觀照內心活動的修行,也是為了能洞見受、想、行之生、住、滅的修行。

(四)獲得息滅四種有漏(欲漏、有漏、見漏、無明漏)的定,這是觀照五取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生滅的修行。

由上述可知,第四種的定就是可獲得如經典上所說的智慧或正見的修行,修習這種定主要是為了培養智慧,事實證明「修習正定」這字義,比我們平常所知修四 色定的範圍廣 得多。因此,定的修行不能離開慧或正見,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脫的目標上絕對直接或間接地與慧並存,並不是如多數人所認為的只要安靜持續地打坐而已。 至於八正道之一的正定,佛陀在許多經典中是以四色定來說明,而且在《中部‧大四十經》中,佛陀也解釋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惡的正見,且是能制心一處的心理狀 態。因此, 正定因具有正見而稱之為「正」,否則修習四色定會落入外道,如佛陀證悟前的老師阿羅邏迦藍、優陀羅羅摩子所修的苦行與其他外道的信仰,那樣的定不屬於八正 道,不能通往 佛法的目的──涅槃。因此,正見和正定必須片刻不離地並進,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。
 

[正見是八正道的指導綱目]

 
不僅如此,只要正見現前,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──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與正念也就可以順利增長。正見的本質可以明辨是非、可行與不可行、 有益與有害, 同時也知道修行的方法。更甚者,它有很強的覺悟力,常常趨使人們依據正確的認知處世。因此,透過正見,一個人必然有正確的目標、說正確的話、行為正當、正 確地生活、正 精進,並且能正思惟,由於正見的力量,這六項德目變得較易達到。

從另一個思考的角度看,為了達到八正道中屬於「戒」的正語、正業和正命的目標, 必須有慚與?兩種力量的支持,也需要收攝六根(根律儀)。同樣地,因為具足正見,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獲得。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,它形成的因素有正 精進、正念和 正定本身,它們相依共存,互相支撐,如心輕安、身輕安也可以經由正見的力量,而很容易獲得。因此,正見是八正道的關鍵,也是其他項目的指導綱目,所以佛陀 稱它為八正道 的「先鋒」。八正道中屬於「慧」的正思惟和正見也是如此,當它們在正見的引導下時,就可得到適度的增長。

尤其,具足出世的正見時,可以解決前述六項的實際困難,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七項困難,也可以解決。由出世正見的四個層次所獲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話說 明:「對我們而 言,凡事不執取,則不受後有。」一旦人的內心充滿「不執取」等的正見,邪見、邪思惟、邪語、邪行、邪命、邪精進、邪念、邪定等就不會滯留心中。更確切地 說,內心就會自 動地「改邪歸正」,臻至圓滿。因為對世間的一切不執著,最終將達到滅──涅槃,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滅除。只有靠「凡事不執著,則不受後有」的正見, 這種可能才會 發生。
 

[八正道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]

 
最奧妙的一點是八正道使世間不至於缺少阿羅漢。佛陀在入滅的那天說:「憍陳如! 如果比丘正確地生活,世間就不會缺少阿羅漢。」其中「正確」指的就是八正道。佛陀當時也說:沒有八正道的宗教,就沒有四果位的聖者──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 那含和阿羅漢 。那一個宗教沒有八正道,就沒有四果位的聖者,而佛教中是有八正道的。

為什麼八正道能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呢?這一點也不難明白。當一個人依循以正見為 導、正定居後的八正道生活時,他的生活就自然地不讓煩惱有可乘之機,煩惱一旦缺乏來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滋養品,就會日漸消弱,終至死亡。假如每個 人都根據八正 道的原則過正確的生活,那麼所有的煩惱將必然消失殆盡。若煩惱消耗到可以證得聖果的第一個標準時,這人就證得須陀洹(入流的狀態),最終的阿羅漢果也必 然可經由八正 道證得,而趣向涅槃。因此,這對每個人而言,都是很大的希望,因為證初果須具足的毅力是人人可及的。 我們內心持續修持定,以證悟「不執著樂,不執取一物,則不受後有」,會使我們的內心遠離對世間事物或有情眾生的執著,並且使內心趨向「息滅一切苦──不留 任何受苦 之因」,這是因為他已沒有任何束縛。

當我們的內心一直持續集中在這種不執著的真理上,最終的正見會自然產生,自然趨 向涅槃。因此,言語、行為、生活方式、努力、注意力和專注力就不會趨向邪惡,善良自動持續地充塞身心,而成為完美究竟的八正道。同時,由於缺乏滋長煩惱的 必需品,煩惱 最後也漸漸萎縮,直到證得某一沙門果,甚至證得阿羅漢果。

以上所說就是可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的八正道的奧妙,對眾生而言,這方法是實際可 行的。這就是上座部佛教令我們深感驕傲的第二項特色。
 

涅槃是至高無上的法

 

三、不生、不有、不滅的涅槃超越任何事物,包括任何宗教所信仰具有創造、控制與 毀滅等三種力量的上帝,這是至高無上的上座部佛法。
 
[能創造、控制與毀滅的上帝]
 
在任何宗教經典上所說的「上帝」可從佛教的角度加以理解,並歸納成三種意義:創 造神、控制神與毀滅神。創造神是創造萬物的神,控制(主宰)神職司控制,毀滅神負責週期性的世界毀滅。

只要人心存有或承認上述三種力量,人就會被創造、控制與毀滅。在某些宗教,這三種力量由上帝所掌管,而其他的宗教則分別由三個或更多的神負責。但不論是一個至高無 上的神或多個神,人的責任同樣都是向祂或祂們禮拜、祈禱。

佛教徒認為陷入上述所謂神的三種主宰力量或置身天堂,那既不是值得驕傲的事,也 不是能證得自在、究竟解脫或苦的止息的涅槃。人仍是無常變化的輪迴漩渦中的主體者,也仍然受制於外在因素,仍在祈求希望的國度或企望永遠生活在上帝的天 堂,這是尚未解 脫,未具足「不生」之清淨心的狀況。
 
[佛教徒追求究竟的自在]
 
佛教徒認為只追求天堂太過簡單、平淡,不夠怡人,他們努力追求的是超脫永無止盡 的創造、控制與毀滅的影響。佛教徒尋求究竟的自在、解脫和滅除包括永遠生活在天堂的所有束縛,因為究竟滅除所有的束縛才能為今生帶來究竟的安樂,創造、控 制與毀滅的力 量對於想解脫天、人束縛的心沒有任何作用。身為佛教徒的我們,在佛陀的引導之下,發現上述三種力量的事實。謹述如下:

(一)自然的創造力被稱為創造神,其實是無明(無知或對苦、苦的起因認識不清)。它的功能是「行」(造作),因此創造了不同的有為法。經典上說:「無明緣行,行緣 識等」,直到充滿煩惱的眾生出現,並為世界帶來各種危機。

(二)自然的控制力被稱為控制神,其實是業力或因果律。在因果律中,人們由於無 明,受善惡業的支配,而繫縛自己。

(三)自然的毀滅力被稱為毀滅神,其實是無明,它以三種渴愛的形式出現,使人陷 入種種渴愛,且使欲望到達頂點,以致沈溺於財富、權勢等世間欲樂,至死而不知道德、羞恥和畏懼。

上座部佛法有一套修行系統,根據這套系統就可以瞭解:這一切只是由無明產生,它以各種不同形式,而產生創造、控制和毀滅的力量。所有生命都在無明的掌 控之下,並產 生永恆相續的苦,而這苦就如水的漩渦,輪迴不已。上座部佛教也明白所有眾生必須努力奮鬥,以消除創造、控制與毀滅力量的真正源頭 ──無明。我們必須透過自己的能力,產生智慧,以對抗無明,我們不能將自己置身於「上帝」──永久的創造神、控制神和毀滅神的控制下。事實上,所謂的上 帝,就是無明, 而三種神則是行、業力和愛欲。(下期待續)

(編者按:本篇節錄自佛使比丘於一九五○年十二月六日,在緬甸仰光舉行的第六次 結集會議的演講稿。文內標題為編者所加。)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