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典語文瑣談
何謂「佛陀」?

「佛陀」一詞是音譯而來,屬外來語,是指「已經覺悟的人」,「佛」字,其實不是直接從梵語的 buddha 而來,而是間接通過中亞新疆的古代語言 but一詞轉譯過來的。



 
Buddha 的語形分析

「佛陀」這個常見的佛教語詞,是音譯而來,屬外來語。
 
佛教由佛陀所創,他姓「喬達摩」( Gotama )名「悉達多」( Siddhattha ),於菩提樹下成道後,稱為 Buddha。
 
Buddha 這個詞梵語與巴利語同形,從構詞上看,它是由動詞字根 budh,加上過去被動分詞語尾 ta, 所形成的過去被動分詞; 其中 dh 遇到 t, 經過「同化作用」變成了ddh。 字根 budh 有「醒」( wake )、「知」( know )的意思。此處的過去被動分詞意謂「已經(完成某事)者」,即「已經覺悟的人」,或者說猶如覺醒的人,遠離了無明睡眠。因此,一般將「佛陀」譯解為「覺者」。
 
阿含經中的「佛陀」

相較於覺者的佛陀,凡夫是不覺的,因其被煩惱覆蓋,看不清事實的真相。早期佛典阿含經中記載的「佛」,主要是指稱「喬達摩.悉達多」一人。在遊行弘化期間,有許多弟子向他請教法義,他曾回答「什麼是佛」的問話:
 
佛見過去世,如是見未來,亦見現在世,一切行起滅。明智所了知,所應修已修,應斷悉已斷,是故名為佛。(1)
 
由此可知,能洞見身心世界的生滅,依四聖諦—苦、集、滅、道修習者,故稱為「佛陀」。修習四聖諦這四項真理是:
 
一、如實知苦,了知世間一切是有限的、不斷變化的,沒有永恆性,無法獨一存在的事實。
二、斷除苦的根源,如貪欲、執著等煩惱。
三、證得真理的境界。
四、確實地履行滅苦之道。
 
後來,隨著佛陀思想的開展與演化,「佛陀」一詞並非是「喬達摩.悉達多」的專用語,而是廣泛地用來尊稱所有修行圓滿的成就者。
 
「佛」就是「佛陀」(Buddha)的省略嗎?

Buddha 在漢譯中有許多不同的譯名, 如「佛陀」、「浮屠」、「佛」、「浮陀」等。一般認為「佛」就是「佛陀」的省略,但根據季羨林先生的研究發現,事實不然。他在〈再談「浮屠」與「佛」〉一文中,論證中國最早期漢譯佛典中的「佛」字,不是直接從梵語的 buddha 而來,而是間接通過中亞新疆的古代語言 but 一詞轉譯過來的。
 
從語言的變化來看,but 這個屬於伊朗語族的詞,比起原來梵語的 bu-ddha,它丟掉了末尾的母音 -a,由兩個音節變成了一個子音結尾的閉音節。 這樣,它的發音正與「佛」字的古代音( *bjat )相當。 (2) 所以,印度的 buddha 到了中亞新疆,變成了 but,再傳入中國時,but 就譯為「佛」了。(3)
 
(本文的語言分析,承蒙南華管理學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蔡奇林老師指導,謹此致謝。)
 
【註釋】
(1)《大正藏》第二冊,頁 28a。
 
(2) 佛=*bjat 是聲韻學者擬測出來的東漢音,參見W. South Coblin, A Hand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, p. 241,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, 1983。
 
(3) 參見季羨林〈再談「浮屠」與「佛」〉,《中華佛學學報》第五期 ,頁19-29, 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,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出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