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傳統,無礙地親近佛陀



 
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,香光尼僧團委由姚仁喜建築師設計的「伽耶山基金會台中養慧學苑」,獲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主辦的年度建築大獎「台灣建築獎」第一名,得獎原因是:「克服基地狹小侷促的都市空間限制,擺脫佛教長久桎梏的形式,以抽象化與精緻化空間的營造,展現利用建築手法的靜謐空間。」另外,姚仁喜先生也以養慧學苑為其參賽作品之一,獲得首屆遠東建築設計傑出獎。同年十月,英國《世界建築》雜誌介紹台灣建築專題,便挑選了養慧學苑的外觀當作封面,因為「這個圖像在相當程度上表達了台灣菁英建築師,以新意象塑造舊形式空間的努力成果。」
 
養慧學苑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築?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棟跨越傳統的新宗教建築,這種創新、突破的意念,獲得建築界的肯定,也使即將邁入下一世紀的佛教建築展現新的面貌。不容否認地,傳統的寺廟建築,已經很難用現代的營造工法來建構,不論是材料、環保、安全、實用的問題,在在考驗著現代建築師們。如何用現代的材質、現代的意念以符合現代人的宗教需求,更是香光尼僧團一直探索的,養慧學苑的建築便是在此理念下完成。而從去年六月開光啟用至今,已滿一週年,期間,有許多大學院校建築相關系所的師生、建築師事務所、佛寺蒞苑參觀,從他們的迴響當中,可以發現養慧學苑已成為教育界、建築界、佛教界探討現代宗教建築的一個觀察對象。
 
養慧學苑的創新,在於擺脫了佛教象徵權威傳統的宮殿式建築,回歸到一種樸實無華的大眾空間:它捨棄了雕樑畫棟、琉璃飛簷的雕琢,以及中軸對稱的規制,而採取純化、抽象、暗喻的手法來詮釋宗教建築。其整體空間架構都依循「向內看」的模式發展,全部朝向中庭,表現佛教內省的精神。而挑高的中庭,捕捉自然採光,也營造了空間的開闊與靜謐感。以往的傳統寺院,人們須穿過許多曲折的空間才能瞻仰到佛陀的聖容,為使生活在繁忙社會中的人們,較容易且無礙地親近佛陀,養慧學苑入口挑高,只要從街道上就可以看到三樓大殿的佛像,全面敞開的大開口,充分表達了開放性與親和力。同時它也是個「無障礙空間」,設有斜坡道與電梯,即使行動不方便的人士也能無所障礙地親近三寶。
 
從深山古剎到都會道場,什麼才是適合現代的宗教建築?養慧學苑做了新的嘗試,期盼藉這樣的嘗試縮短佛教與現代人的距離,召集更多有緣人來到這座佛陀教育的殿堂,尋得心靈的依歸與平靜。本期專輯我們轉載《建築師》、《敬業樂群》兩本雜誌中有關養慧學苑的專題報導,將這份實驗成果分享大眾,但願養慧學苑只是探索宗教空間現代化的起點,在此之後,台灣的宗教建築,能邁向嶄新的里程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