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途中行進



現代化的社會加速了人們生活的節奏,社群媒體讓彼此的互動更密集更即時,這不僅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也改變了人對存在意義的看法。而當人們愈加快速地奔跑,期待著下個月、明年或什麼時候,便能獲得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;任由事業或感情的起伏擾動著心,疏離、孤立仍蔓延。生命,除了時間的標記,還可以有什麼不同的徑路?「默觀」,提供了另一種思考角度。
 
「默觀」一詞先見於基督教,意即透過默想或凝視,來與上帝產生某種連接或接觸到某種神聖本質,潘尼卡並不依此範疇使用這個概念—「儘管我們並不試圖說『默觀』是什麼,或可以如何加以定義,但有個特徵是恆定的—默觀是一種最終的事物,它與生命的目的有關;它並不是其他任何事物的手段,默觀的行動是出於其自身的緣故而做的。」
 
「默觀」強調「此處的體驗」而非「別處的成功」;強調「當下」而非「以後」;強調「行為的過程」而非「行為的結果」;強調「內在」而非「外表」;強調「精神的富足」而非「社會性的肯定」。默觀,是停止向外追逐的內心,將對未來的期望和擔憂,轉換為當下的直接的感受;關注於過程的細節,而非某種光輝的結果。
 
關於默觀, 無論你聯想到什麼—禪修、靈修、觀心……,默觀是直覺性、超越性、心靈性的經驗,不拘泥於片面的語言和表達,直指人們的內心。因此,默觀,也成了各宗教信仰者相遇之所在—跨越了對立、包含了神聖與世俗—始終都是最終的,無以名之的信仰與行動。
 
行走鬧市街上,周圍熙熙攘攘,車水馬龍,內心卻體驗著腳與地面相互接觸的細節;觀察著每次呼吸時,空氣來來回回的溫度和深淺,讓自己逐漸與喧囂剝離,產生淡然的喜悅。「走著走著就有了路」,不崇拜任何規則,不依附任何個體,你就是你自己—將人從存在邊緣拉回,這就是「默觀的力量」—此時此地,完全而安詳地,在途中行進。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