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續
弟子眾等:得見阿彌陀佛



 

偈頌
 
弟子眾等,現是生死凡夫,罪障深重,
輪迴六道,苦不可言。
今遇知識,得聞彌陀名號、本願、功德,
一心稱念,求願往生。
願佛慈悲不捨,哀憐攝受。
弟子眾等,
不識佛身相好、光明,
願佛示現,令我得見。
及見觀音、勢至、諸菩薩眾。
彼世界中,清淨莊嚴,光明妙相等,
令我了了,得見阿彌陀佛。
 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勢至菩薩
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
 
注釋
【1】生死凡夫:迷惑事理、流轉生死的平常人。

【2】罪障:罪惡障礙聖道,為修行、得善果之障,故稱罪障。

【3】輪迴:眾生從無始以來,作善惡之業,依苦樂之果,輾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中,像車輪一樣旋轉不止,沒有脫出之期。

【4】六道:即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、人、天、阿修羅,有善惡等級之別。乃眾生各乘未盡之業,於此中受無窮流轉生死的六種道途。

【5】知識:此指「善知識」,即能說法引導我往善處的善友。

【6】聞:聽。

【7】彌陀名號:「彌陀」即「阿彌陀佛」的省稱,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。據鳩摩羅什翻譯《阿彌陀經》記載,此佛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,故稱阿彌陀佛。「彌陀名號」乃彌陀為救濟一切眾生而成就的名號,其四字名號是「阿彌陀佛」,六字名號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九字名號是「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」,十字名號是「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」。

【8】本願:又作本誓、宿願。即佛及菩薩於過去世未成佛果前,為救度眾生所發起之誓願。

【9】功德:「功」指善行,「德」指善心。兩字意為功能福德,或謂行善所獲之果報。

【10】一心:專心一意。

【11】稱念:口中稱誦佛之名號,心中亦同時念佛,即稱名念佛之意。

【12】往生:離開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,謂之「往」。化生於彼土蓮華中,謂之「生」。「往生」意為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
【13】哀憐:憐憫受苦的眾生。

【14】攝受:又作攝取,即佛以慈悲心去攝取眾生。

【15】相好:「相」指佛肉身所具足的特殊容貌中,顯而易見者,可分三十二相。「好」為佛肉身形貌之微細難見者,共有八十種好。兩者並稱,即為「相好」,指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種隨形好。

【16】光明:由佛菩薩自身發出之光輝,稱為光;而照射物體之光,則稱為明。光明具有破除黑暗、彰顯真理之作用。佛之光明可分為常光(圓光)與現起光(神通光、放光)二種,前者指恆常發自佛身,永不磨滅之光;後者指應機教化而發之光。

【17】示現:佛菩薩應眾生的機緣,而化現種種的身相。

【18】觀音:即觀世音菩薩,或稱觀自在菩薩。與大勢至菩薩皆在阿彌陀佛之左右(觀音左,勢至右),而贊其教化,故稱彌陀之二脅士。

【19】勢至:即大勢至菩薩,侍於阿彌陀之右脅。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眾生離三塗,得無上力。又此菩薩行走時,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,故稱大勢至。

【20】清淨:離惡行的過失,斷煩惱的垢染,叫做清淨。

【21】莊嚴:用善、美之物(如七寶等)來裝飾國土,稱為莊嚴。如《阿彌陀經》︰「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」此外,用福、慧等善行淨化身心,亦謂之莊嚴。

【22】妙相:莊嚴之像。

【23】了了:明白、清楚。

【24】南無:敬禮、歸敬、歸依、歸命、信從,是眾生向佛至心歸依信順的話。

語譯
 
我們這些佛弟子們,現今還是一群迷惑事理、流轉生死間的凡夫,罪業深重,障礙重重,在六道中生死流轉,無法出離,苦迫實在難以言說。
 
現今幸運地遇到善知識引導,因而聽到阿彌陀佛名號,及彌陀救濟眾生的廣大誓願和功德。願專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,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祈願大慈大悲的佛陀,不要捨棄我們,祈願佛陀憐憫深陷苦海的所有眾生。
 
我們這些佛弟子們,沒有見過佛身所具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,以及佛身散發的燦爛光輝,祈願佛陀化現種種身相,讓我們能夠親見。
 
也祈求能親見觀世音、大勢至等等眾多的清淨修行的菩薩們。


祈求親臨沒有惡行及煩惱,一片清淨與善美的佛國淨土世界,在佛光普照的極樂淨土,能親自見到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及莊嚴妙相,在佛陀座下接受教導,領悟佛法第一義諦。
 
我們這些佛弟子們,至心歸依信順佛陀教誨,恭敬稱誦佛菩薩名號:
南無阿彌陀佛
南無觀世音菩薩
南無大勢至菩薩
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
 
解析
 
眾生受無明覆蓋,愛結繫縳,因而在生死中不斷流轉的痛苦,該如何形容呢?佛陀使用譬喻來說明這種情形,就如同狗被綁在柱子上,只能繞著柱子轉,無法脫離,累得睡著了,醒來也還在柱子旁。《雜阿含經.卷第十》:「眾生於無始生死,無明所蓋,愛結所繫,長夜輪迴生死,不知苦際。諸比丘!譬如狗繩繫著柱,結繫不斷故,順柱而轉,若住、若臥,不離於柱。」
 
如何才能離開這樣的困境呢?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十五》:「此善知識良祐福田,我亦緣善知識,得脫此生、老、病、死。」佛陀因善知識引導,才度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。而和善知識相遇的機緣非常難得,就如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四十》所說:「如來出現世間,甚為難值;人身難得,生正國中,亦復難遭;與善知識相遇,亦復如是。」
 
善知識難遭難遇,佛陀諄諄教誨不要親近惡知識,而要親近善知識。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十一》:「莫親惡知識,亦莫愚從事;當近善知識,人中最勝者。人本無有惡,習近惡知識,後必種惡根,永在闇冥中。」親近善知識才能走向正確的修行道路,得到成就。如同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四十》中佛陀的開示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親近善知識,信、聞、念、施、慧,皆悉增益。」
 
《弟子眾等》一文,出自善知識手筆,作者是被尊為淨宗二祖的善導大師(613-681),他著有《往生禮讚》,其中一段為:「弟子(某甲)現是生死凡夫,罪障深重,淪六道苦不可具云。今日遇善知識,得聞彌陀本願、名號,一心稱念求願往生,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。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,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、勢至、諸菩薩等,及彼世界清淨、莊嚴、光明等相。」後經古德修改,成為現今課誦本中所見的文字樣貌。 
 
善導大師開示弟子們,在「入觀及睡眠時,應發此願。」又強調專心誠意地發願,一定能應驗:「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;或有睡眠時得見。除不至心,此願比來大有現驗。」蓮池大師(師諱袾宏,1535-1615,字佛慧,別號蓮池,因久居雲棲寺,是以世稱蓮池大師或雲棲和尚)再次強調發此願的重要,只要深信並長時奉行,一定能見到功效:「善導大師,古稱阿彌陀佛化身。今此願文,修淨土人,所宜深信。慎勿以暫時無驗,而輒廢惰;務在久遠行持,必於淨土,功不唐捐矣。」(《雲棲法彙》)
 
此偈頌有三寶的大慈悲心及佛弟子的至心祈願,就如蓮池大師開示:「久遠行持,必於淨土,功不唐捐。」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