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自097 期
2009.03.20
釋見瓚
倫毗尼宗教生命的尋根
尋根,不只尋根佛陀的根,也尋根自己生命的源頭。從朝聖的第一站開始,就帶著這份說不盡、數不清的感恩,開始並圓滿佛陀聖地的巡禮。
學佛後,一直有個期盼︰身為佛教徒,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印度一趟,尋訪和朝拜佛陀所行經的聖地。因為那是佛陀的故鄉,是佛教的發源地,我是佛陀的孩子、佛陀的弟子,一定要回到自己與佛陀結緣相應的地方,與自己的佛性見面。所以,始終有個想法:找個合適的時間帶領居士們去印度朝聖。恭逢悟師父七十大壽,台北印儀學苑舉辦印度朝聖追根溯源之旅,藉由恭請悟師父帶著大家回到佛教的發源地,來表達對悟師父的感恩,真是深具意義的活動。也正與我的心情相應,成就了自己多年來宗教生命尋根的心願。
於是,我特別用心跟用力地邀約居士們一起參與這次活動,走一趟跟一般觀光不同—沒有絢爛建築物、沒有優美風景的旅程,而是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本性,屬於自我佛性的那一份光明,發掘自己內在生命最核心最原始的善良。在每一個聖地,雙手合十天地之間,只有自己與佛性的相遇,親驗那兩千五百年前,蹲坐佛前聆聽開示的勝景。再次發願—佛陀,我願意,願意生生世世是佛弟子—學習佛法這條路,我永不缺席。
倫毗尼園的感悟
帶著期待、興奮的心情,倫毗尼園是朝聖的第一站,是佛陀降生的地方。摩耶夫人在此處生下佛陀,佛陀也在此處開始了這一期生命。當雙膝跪下、雙手合十,每個人無不是在內心吶喊著:「佛陀,我回來了!」淚眼相對之時,就是一份心、一份念—佛陀,我願意生生世世是佛弟子。
來到倫毗尼園,我們通常讚頌的是佛陀的功德,焦點都在佛陀的身上。這回讓我非常感動的是,悟師父除了帶我們頂禮佛陀,她更帶著我們看見佛陀的媽媽。在佛陀的降生處,體會摩耶夫人將佛陀帶到這世間,甚至在佛陀出生七天後,摩耶夫人就往生等種種示現的深意。這就是人間,身而為人的我們,一樣是我們的媽媽辛苦地帶我們來到人間,要感念自己的母親。所以,在倫毗尼園禮拜佛陀的同時,也要禮拜感謝自己的母親。而當悟師父帶著大家拿著燭燈,念佛號並繞阿育王石柱時,那燈燈相照的心情,就像媽媽的恩德在我們心裡亮了起來。
那天晚上,我們回到倫毗尼園作晚課。在黑暗裡,靠著手電筒微弱的燈光念誦經文,心特別寧靜。晚課後,我領著居士們一起在倫毗尼園禮佛廿一拜:頂禮佛陀,同時頂禮母親。感謝媽媽辛苦把我們帶來這個世間,更感念媽媽給予我們生命中一切的照顧。說不盡、數不清的感恩,在這頂禮的當下更深深懺悔,祈請媽媽原諒我們曾經對她有意或無意的傷害觸惱,更願將學佛點點滴滴的功德分享回向給我最親愛、最辛苦的媽媽。心中泛起對媽媽種種的懺悔與想念,更有著無盡的感謝與祝福……,感謝媽媽把我帶到這個世間,開啟我學佛的生命。
尋根,不只尋根佛陀的根,也尋根自己生命的源頭。從朝聖的第一站開始,就帶著這份說不盡、數不清的感恩,開始並圓滿佛陀聖地的巡禮。
放下自己的修鍊
朝聖,是回歸宗教生命的源頭,是宗教生命的啟發,在此與自己的修學跟宗教生命作情感上的連結與相應。讓自己回溯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宗教弘傳的使命感,期許為自己的宗教生命注入一點力量。只是,沒想到為了印度行,分院行事衝趕,體力略微透支,還是讓自己在印度生病了。整整三天沒吃東西、拉肚子、胃痛、發燒。如此孱弱的身體,到了聖地得帶共修、唱念或朝山時,卻義不容辭地承擔投入。當下明白:當發自內心讚頌時,是沒有自己的,完全不會考慮到身體的不適,也沒有任何猶豫或擔心,是一種自在、一種超越的身心狀態:「我做到了」。
來到每個聖地,都會湧起很深的感恩:天地之間,我是那麼渺小,卻何德何能、何其有幸可以親近三寶,聽聞佛法;可以踏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行經的地點,與佛陀相遇,接受佛陀給我的加持,為我的祝福。因此,從每個聖地共修後上車,我們會再複習之前所誦念的經典,無論是《無常經》、《八大人覺經》、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》,再一次誦持體會,法的語言在我們心裡又活了起來,得到更深的啟示跟指導。也更加肯定身為一個佛弟子是世間上最珍貴、最上乘、第一希有之人。
為佛教寫歷史
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行經的地點,二千五百年後的我們還能走訪、巡禮這些聖地,這是難能可貴的。這些聖蹟多數毀於13至15世紀,直到二百多年前,英國的考古學家才挖掘出來。如何考據勘查這些地點?這要感恩阿育王與玄奘大師兩位為佛教留下這些記憶,留下這些刻痕。阿育王前五世紀在佛教聖地建塔立柱;而玄奘大師西行,詳細紀錄西元七世紀尋訪的情況,讓後代的人能夠依據《大唐西域記》所記載的,挖掘出阿育王的僧院石柱,證明了佛陀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。他們都為自己、為佛教留下生命的歷史,不讓佛教被時間、人事所湮沒,讓後人還能尋得佛教的根。我深深地向他們兩位頂禮,感恩他們對佛教的貢獻。所以,我跟居士們共同發願,回來後要好好地再讀一遍玄奘大師傳、阿育王傳,以及玄奘大師所寫的《大唐西域記》。
前人的啟發,讓我更肯定自己身為僧寶的責任。或許自己無法影響那麼深遠,但願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念每一行,也都是佛教歷史的見證。與居士共事或每一次的相處,我都希望能增長他們對三寶恭敬的信心,得到佛法的光明,在每個盡心用心的當下,就是學佛生命延續的力量,延續了佛陀的法身,也延續了自己的慧命。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