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朝聖 也關於修行
提婆達多:爭議性的人物



 
 打開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〈提婆達多品〉第十二。
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簡稱《法華經》,共有二十八品。在《法華經》裡面,第十二品是很不一樣的一品。
說〈提婆達多品〉之前,我先講個故事。與提婆達多出家有關。
 

釋迦族王子出家

 
佛陀成道以後,他想要報答父母恩,以及撫育他成長的社會。於是在成道六年後,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國,在皇宮見了父王。
 
佛陀帶著一群弟子回故鄉,當時僧眾穿的是「糞掃衣」,個個衣衫襤褸。佛陀的父親淨飯王,看著一群穿著破爛,又瘦又黑、乾巴巴的人跟隨著已經成佛的兒子,心裡就嘀咕著:我的皇族要有人出家,來壯大我兒的聲勢才行。
 
淨飯王就問群臣:「我釋迦族的子弟,有沒有人要跟隨佛陀出家?」有的喜歡,有的不是挺喜歡的。淨飯王就下命令,每個王族派幾個人出家。有的半推半就,有的衷心歡喜。阿難是覺得佛陀相貌莊嚴而歡喜出家。宮廷裡面,有些侍候王子的佣人、工匠也想出家。
 
有一位宮庭的理髮師,在宮裡侍候王子理髮,他就是優波離。王子們要出家時,讓優波離剃髮,並脫下身上的寶衣、寶飾送優波離,說:「你不用再服侍我們,這些你拿去,生活可不虞匱乏。」優波離心想:「你們不要的東西,我要它做什麼?」當下生起厭離心,就跑去見佛陀,求佛陀剃度。
 
優波離的工作和出生種姓屬於首陀羅族,不是挺好的種姓。佛陀說:「你要出家,好啊!」於是優波離成為佛陀回故鄉第一位剃度的弟子。優波離剃度之後,接著才是釋迦諸王子剃度。
 
佛陀表示,優波離先剃度,戒臘長,王子們較晚剃度,要跟優波離頂禮。
 
有人很不高興:「前一刻,優波離還是我的佣人,怎麼剃度後,變成我要跟他頂禮?」
 
佛陀說:「四姓出家,同一釋種。婆羅門、剎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羅,任何種姓剃度入僧團,以戒臘排序,都是釋迦弟子,沒有種姓差別。猶如海水,來自殑伽河、亞木拉河⋯⋯,流入四大海中,同一海味。」在印度種姓階級制度中,佛陀倡導四姓平等,要釋放這種高人一等的傲慢。
 
優波離後來對佛教作出很大的貢獻。佛陀涅槃後第一次結集,在靈山會上,優波離被推舉誦出「律藏」。另一位有大貢獻的人是阿難,以其記憶力特強、多聞第一,被推舉誦出「經藏」。
 
釋迦諸王子之中,提婆達多也在那一次出家。佛陀理想世界的規範,他也不遵守。他不頂禮優波離尊者。
 

害佛的提婆達多

 
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兄弟,阿難(佛陀侍者)的哥哥。後來提婆達多發現神通可以獲得名聞利養,就修學神通。提婆達多很快修得神通、顯現神通,獲得阿闍世太子的護持。在王權的加護下,提婆達多變得很有勢力。
 
提婆達多在佛教的經典裡面,是一位具有爭議性的人物。佛陀怎麼看待他這位堂兄弟?
 
在佛陀的晚年,提婆達多想作「新佛」─佛教的新領導人,並慫恿阿闍世太子弒父取代作「新王」。提婆達多跟佛陀說:「世尊現在年耄老邁,教授四眾太過勞累。您可以把大眾付囑給我,由我來教授。世尊可以安享清福。」
 
佛陀怎麼回答呢?佛陀說:「佛法是天下所有人的,不是釋迦族專有。」佛陀以法攝僧,僧伽以法共住。大眾熟識的舍利弗、目犍連,佛陀尚不以比丘僧伽付囑他們。
 
得不到佛陀的教權,提婆達多興起害佛之心。他雇殺手殺佛,殺手反而被佛陀感化。又佛住靈鷲山,他預計佛陀托缽時會經過山下,就從山頂把巨石推下來。剛好天龍八部把石頭撐住。有一塊碎石迸出來砸傷佛陀的腳趾,皮破血流。「出佛身血」的戒律是這樣來的。提婆達多甚至放出醉象要蹴踏佛陀,不料醉象來到佛陀面前就跪下來了。
 
提婆達多的心思愈來愈粗暴。神通並沒有讓他瞋心轉薄,他常常瞋怪別人。有一次,為了小事故與蓮華色比丘尼起衝突,舉拳怒打,使蓮華色比丘尼身受重傷。在比丘尼僧團中,蓮花色比丘尼神通第一,是佛教重要人物之一。她因此涅槃了。經典、各部律藏,對於提婆達多的這些惡行都有記錄。
 
提婆達多的問題癥結在修學動機,他偏重世間的權力利養。為了權力利養而修學,並冀望統領僧團;為逼佛陀退位,興起種種害佛的心思與行為,卻徒勞無功。
 
最後,提婆達多以毒塗在自己十個指甲去見佛,想在頂禮佛陀時戳佛。結果,還沒走到佛陀跟前,一陣焚風旋繞,提婆達多為火焚燒,加上毒藥發作,他大喚一聲「南無」,就身陷地獄。
 

善知識的提婆達多

 
在佛陀這一生,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兄弟,小時的玩伴,佛陀的弟子;後來為了權力而陷害佛陀。佛陀怎麼看待提婆達多?提婆達多的爭議性,佛陀在《法華經》有解釋。在〈提婆達多品〉,佛陀說:「提婆達多在過去生是我的老師、善知識。」
 
《法華經》是值得受持的一部經。在〈提婆達多品〉共有三個主題:一、提婆達多;二、文殊師利教化事蹟;三、龍女成佛。女生可不可以成佛,這在當時是社會對女性的爭議。這一品處理一些爭議性的問題,教我們怎樣看待人生的矛盾、吊詭。
 
第一個主題,提婆達多。佛陀說與提婆達多過去生的因緣。
 
佛陀過去生常常做國王。但他只想做修行人,就放下王位,到處尋找能說大法的人。他遇到一位仙人。仙人說他有大乘經典,若能侍奉不違就為那人說。曾為國王的修行人歡喜踴躍,隨侍仙人供給所需,歲經千年身心沒有勞倦。仙人就跟他說《妙法華經》。
 
當時的國王就是釋迦牟尼佛;當時的仙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。
 
佛陀獲得《妙法華經》,是提婆達多過去生的教授。佛陀說:「我今天可以成就,是因為提婆達多善知識的緣故。」對善知識的提攜,佛陀是心懷感恩的。
 
什麼叫善知識?在我們人生旅途,成就大法需要善知識引導。有善知識才能夠圓滿善行、成就所有的道業。善知識有時提供的是順境、順緣,有時提供的是逆境、逆緣。
 
順境不容易成就。有時逆境、逆緣,反而是成就的最得力助緣。大家反省小時候的經驗,如果環境逆緣多,長大以後,遇到關卡反而容易衝破。
 
善知識提供的是順境或逆境,不是問題重點。關鍵在於怎麼轉我們的觀念。遇到困境覺得是挫折,自己先怯弱,你就被打敗了。如果愈挫愈勇,它就成為成長的資糧和善知識。我們不可能改變全世界,要改變的是你的心跟觀念。想辦法讓自己身心自在。心念轉,念頭就轉。
 
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都比不上獲得善知識的重要。過去生,佛陀為求大法,寧願給侍隨從。提婆達多仙人是老師,給佛陀的是逆增上緣。在逆勢的環境,更增添學生的精進力,更具有生命力。佛陀因此比老師更早證悟佛道。
 

出污泥的提婆達多

 
〈提婆達多品〉這一品,在《法華經》的寓意是什麼?

《法華經》全名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。在偈頌最後有一句「勤求獲此法,遂致得成佛」。佛陀說:「我由於勤求大法而成佛。」句中的「此法」是指「妙法」,深妙、微妙的法。佛陀以「蓮華」譬喻「妙法」,讓我們容易理解。
 
在印度一路走來,看到印度出產最多的花,就是蓮花。蓮花從哪裡長出來呢?汙泥、爛泥巴。蓮花不是長在溫室裡,而是長在爛泥巴裡。蓮花吸收爛泥巴的營養,長出潔淨的蓮花。蓮花的聖潔,是由於生於污泥,而不被污泥污染。
 
佛教常以污泥比喻煩惱。
 
煩惱會不會染汙你的心?在如同污泥的煩惱裡,你的心會成為汙泥嗎?(不會)
 
煩惱不會污染你的心。這是禪的意境。

像一隻鳥飛過天空,鳥在空中有留下任何形跡嗎?沒有。

我們坐飛機、火車、嘟嘟車,一路從台灣到印度,哪一輛車黏了你?沒有。
 
現在天空一朵雲經過。我的手指伸向天空,請大家快看。你們是看我的手指頭,還是看向天空?你的心,會停留在我的手指頭上嗎?不會。
心也像這樣。色受想行識,色心互動,色生起;受生起;想生起;⋯⋯你的心黏在哪裡了?煩惱也是緣生法。緣生緣滅,惟有心的覺照不失。 
 
提婆達多在這一生,陷害佛陀、破僧,我們一定覺得他是壞人啦!佛陀卻在《法華經》讚歎他,說:「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、我的老師,由於提婆達多善知識的緣故,我才有今天的成就。」
 
佛陀的說法,顛覆我們對好人、壞人的印象。這樣讓人爭議的人物,要包容他嗎?
 
當我們判斷這是好人、壞人,這是善人、惡人,分門別類貼標籤,壁壘分明,你的心會被好人、壞人的標籤黏住嗎?剛開始會。隨著時空距離拉大,經驗增廣,是好人或壞人都說不準啦。為什麼?
 
提婆達多後來是被利欲熏心,生起害佛的心。但他不是一輩子都使壞,也不是樣樣都使惡。據律藏記載,提婆達多在出家十二年之中非常用功,誦經學道,無有休懈。卻始終無法證入三輪體空,才「意轉轉退」,逐漸退失菩提道心、生起不善念。縱然作了破僧事,還是在佛法上用功,只是方向錯用心。過去生所修的功德,善業善果,也不因一時錯用心而抹煞。今生的惡業、惡果與過去的善業、善果間的拉扯,大家應該可以驗證、理解。
 
《法華經》的意旨在說:人人可以成佛。提婆達多曾經是佛陀的老師。學生成佛了,提婆達多當然也可以成佛。因此佛陀在〈提婆達多品〉授記提婆達多未來成佛。請看經文:
 
「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,當得成佛,號曰『天王如來』。⋯⋯世界名『天道』。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,廣為眾生說於妙法。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;無量眾生發緣覺心;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,得無生忍,至不退轉。」
 
在人生的跑道上,大家都要用功。學生用功,老師更要用功。敞開自己的身心,更加慈悲、包容,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確。心,可以包容這一切。這是成佛的功課,修道要學習的課題。
 

提婆達多的性格

 
《法華經》說人人有佛性,但不是現在就成佛,還有很多障礙、逆緣。
 
我們的障礙、逆緣是什麼?先看看自己的習性,就知道我們還欠缺什麼?說提婆達多習性的例子,如一面鏡子,可以給我們一些警覺。
 
提婆達多放不下種姓的優越,無法對眾生平等看待;為了名聞利養,他追求神通;為了學習神通,他請教佛陀。佛陀說要勤修戒定慧、清淨戒品,才可以修學神通。有這麼難嗎?他沒有放棄,請比丘們教他。比丘們看他動機不純正,沒人願意教。僧團裡五百比丘,他一個一個去求,身段調柔到極點。可惜是放錯了方向。
 
提婆達多的性格,剛中有柔是他的優點;而傲慢、暴烈、修道求速成⋯⋯都是修學的障礙。雖然如此,至少他是用功的。
 
提婆達多最後將墮地獄時,宿世的修學引發善念生起,他唸了一句「南無佛」,一整句沒念完,只唸了「南無」,就掉到地獄去。在《增壹阿含經》說,提婆達多身陷地獄時,阿難悲泣流淚,問佛陀說:「提婆達多會在地獄多久?」佛陀說:「一大賢劫。」然後,「會去哪裡呢?」「在天上人間六十劫不墮惡趣。」所以,提婆達多確實是墮入地獄,但是,很快又出來。
 
提婆達多,在佛教是一個爭議性的人物;也是示範性的角色。
 

關於種姓

 
提婆達多是釋迦族,剎帝利種姓,算是神聖的血統,僅次於婆羅門種姓。好的種姓傳承悠遠的良好傳統,是民族團結、激勵奮發圖強的召喚;以種姓的傲慢對待別人,排除異己,並不能提昇族姓的成就或是人們的尊敬。尤其廿一世紀以後,更要在種姓中超越種姓。
 
佛陀是釋迦族的聖人,社會階層屬剎帝利種姓。佛陀的相好莊嚴、無畏功德,不只是因為他的種姓。而是他生生世世努力勤種善行而來。請看偈頌第一句:
 
「我念過去劫,為求大法故,雖作世國王,不貪五欲樂。」佛陀形容當年求法的決心。雖然世世作國王,卻不貪著世間的五欲樂,而是「捐捨國位,委政太子」,身在王位而超越王位。偈頌第四行「若為我解說,身當為奴僕」,為勤求大法,為法忘身,在所不惜。色身會壞滅,這是自然的法則。偈頌最後是「勤求獲此法,遂致得成佛」。
 
佛陀是這樣勤求、修學,才成就今天的佛陀。
 
佛陀具足那些功德呢?請看經文:
 
「今我具足六波羅密、慈悲喜捨、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紫磨金色,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攝法、十八不共神通道力,成等正覺,廣度眾生。」
 
佛陀具足福慧莊嚴,這些是我們的典範。我們還不具足這些,是應當努力的。
 
三十二相之相好,經典譬喻說:如果普天下的人,眼睛都瞎掉,一位醫生很慈悲的把他們都醫治好,如此才算一相。
 
這是用技術、慈悲,用各行各業的能力來照顧人間、照顧眾生。這些都是事相哦!一切眾生皆可成佛,落實在世間,各行各業盡責盡分地去利益世間,這是《法華經》給我們的指引。
 
我們一路走來,在印度所見的社會,婆羅門、剎帝利種姓生活富裕;更多的芸芸百姓眾生,他們賣力工作、生活,養家活口。—呈現貧富差距、機會不均衡的社會現象。
 
印度的階級種姓,現在是慢慢在釋放。有的來自上層社會壓迫,有的是下層社會自己掙脫,低階級種姓的子弟由於好學,學識、能力開發出來,逐漸構成社會移動。種姓,障礙人們的社會流動?還是性格使然,使人向下沈淪?
 
〈提婆達多品〉教我們大乘佛法,教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世間現象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