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句義注》選:大黑長老的故事
計劃失敗



當比丘僧團用餐過後,大黑的妻子們想:「她們把自己的丈夫找回來了,我們也要把我們的丈夫找回來。」於是,她們就在次日邀請導師。
 
由於當時是另外一個比丘前來告知施設座位,她們沒有找到機會。她們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入座,向他們布施食物。小黑有兩個妻子,中黑有四個,大黑有八個。想要吃飯的比丘們就坐下用餐,想要離開的比丘們就起來走了。
 
導師則坐下來用餐。當他用餐完畢,那些妻子們說:「尊者,大黑為我們做完隨喜回向就會回去,您先走吧。」導師說「好的。」就先走了。
 
走到村子門口的時候,比丘們發牢騷說:「導師到底在幹什麼呀?他是知情才這樣做,還是不知情呢?昨天小黑預先去了,就遭遇了出家的障難,今天是另一位比丘提前去的,才沒有發生障難。現在[ 導師] 把大黑留在那裡回來了, [ 大黑] 他是個具足戒行的比丘,他會做障礙他出家生活的事嗎?」
 
導師聽到了他們的話,就轉身站住問道:「諸比丘,你們在說什麼呢?」
 
他們就告訴了導師。
 
「諸比丘,你們是認為大黑會像小黑一樣嗎?」
 
「是的,尊者。小黑有兩位妻子,而大黑有八個。如果八個妻子圍著他,把他抓住,他會怎麼辦呢,尊者?」
 
導師說:「諸比丘,不要這樣說。小黑從一起床, [ 心] 就住於諸多淨所緣,就像長在斷崖上脆弱的樹一般。而我的孩子大黑,則住於不淨觀,如同堅固的岩山一般堅定不移。」這麼說了之後,佛陀就說了偈頌:
 
住於淨相想,諸根未防護。受用不知量,懈怠少精進。
故魔羅勝之,如風摧弱樹。住於不淨想,諸根善防護。
受用知適量,具信勤精進。魔羅不勝之,如風吹岩山。
 
在這裡,「住於淨相想」(subhānupassiṃ viharantaṃ)的意思,是將心投入可愛的所緣而住。那些持有相執和隨相執的人執著於指甲漂亮,執著於手指漂亮,執著於手腳、小腿、大腿、腰、腹部、乳房、脖子、唇、牙齒、嘴、鼻子、眼睛、耳朵、眉毛、前額漂亮,執著於頭髮、毛髮、指甲、牙齒、皮膚漂亮。
 
[ 認為] 膚色漂亮,形體漂亮,這就是執著於淨相,就是「住於淨相想」。
 
「諸根」(indriyesu),指的是以眼為首的六根。
 
「未防護」(asaṃvutaṃ),就是沒有保護眼門等等。
 
「受用不知量」(bhojanamhi cāmattaññuṃ),是不知道在遍求、接受和受用[ 資具] 中適度。也就是說,不知道在省察、花費中適度,不知道這個受用是如法的或不如法的。
 
「懈怠」(kusītaṃ),是[ 心] 住於欲尋、瞋尋、害尋之中。
 
「少精進」(hīnavīriyaṃ),就是不精進,指在四威儀中沒有行精進行。
 
「勝」(pasahati),就是征服、淹沒。
 
「如風吹弱樹」(vāto rukkhaṃva dubbalaṃ),就像強有力的風把生長在懸崖上脆弱的樹[ 摧毀] 那樣。正如風把弱樹的花、果和芽等吹落,折斷小的枝條,折斷大的枝條,把樹連根拔起,讓根在上面,讓枝在下面,而[ 吹] 去。就像這樣,如此般的人被心中的煩惱魔所征服。
 
就如同強有力的風把弱樹的花、果和芽等捲落一樣,他違犯小的和較小的罪;就如同風折斷小的枝條一樣,他違犯尼薩耆波逸提等罪;就如同折斷了大的枝條,他違犯十三僧伽婆尸沙罪;就如同把樹拔起來,使根在上面,枝在下面,他違犯波羅夷罪,才幾天就離開善說的教法,回到俗家。就是像這樣,這種人被自己的煩惱魔,置於控制之下。
 
「不淨想」(asubhānupassi),是指觀察十不淨中的某一種不淨,產生厭惡作意。將頭髮視為不淨,將毛髮、指甲、牙齒、皮膚、膚色、形體視為不淨。
 
「於諸根」(indriyesu),是指於六根。
 
「善防護」(susaṃvutaṃ),是指不取相等,關閉[ 根] 門。
 
「受用知適量」(bhojanamhi ca mattaññuṃ)摒棄「不知量」,[ 他在] 受用[ 資具] 中知道適量。
 
「具信」(saddhaṃ),是指具足以相信業果為特徵的世間信,和對三事(佛、法、僧)有不壞淨信的出世間信。
 
「勤精進」(āraddhavīriyaṃ),是指已策勵的精進,圓滿的精進。
 
「不勝之」(taṃ veti),是指對於這樣的人,正如微風輕輕吹並不能移動堅硬的岩石,同樣,內心生起的微弱的煩惱魔不能戰勝、撼動或者動搖他,是為此義。
 
大黑的前妻們也圍住他說:「誰許可你出家了?現在你要不要做一個在家人呀?」說了這些話之後,就想要扯去他的袈裟。
 
長老察覺到她們的行為,就從座位站起來,用神通飛起,將屋子的房頂破成了兩塊。他從空中飛去,在導師結束偈頌的時候從空中降下,稱讚導師的金色身,頂禮世尊的雙腳。
 
在偈頌結束的時候,在場的比丘們都獲得了入流果等果位。

 

Facebook
觀看本期目次